第二讲 先秦时期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ppt

第二讲 先秦时期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讲 先秦时期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

* (五)史学的形成   史学形成于西周后期。 从周厉王时的国人起义(前841年)以后,才有准确的历史年表,《史记·十二诸候年表》即始于此年。 “自秦仲以前,本无年世之纪。”(《竹书纪年》)(秦仲为周厉王、宣王时人。) *   自西周后期出现一年一年纪史事的史官后,才有了后代意义上的史官: 僖公七年(前653年),“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左传》) 宣公二年(前607),晋“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 *   史官建立了,后代意义上的史书方出现: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梼杌》[táo wù ],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 *  除以上诸史外,还有“国语”、“语”等著作: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太史公自序》)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国语》三篇,言楚晋事。”(《晋书·束皙传》) * 三、《春秋》:编年体出现与私人撰史兴起 (一)编年史的出现 (二)《春秋》的内容 (三)《春秋》的作者 (四)《春秋》的加工 (五) 《春秋》的史学贡献 * (一)编年史的出现: 西周后期史官已按年、月、日记事,这是最自然的一种记事方法。《春秋》沿袭了这一方法。 * (二)《春秋》的内容:  --《春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  --或终于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公羊》、《谷梁》经、传同至此年)  --或终于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左传》经、传至此年,十七年至二十七年有传、无经) 全书约18000字。 * (三)《春秋》的作者:  1、长期以来认为孔子作《春秋》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 2、对孔子作《春秋》的争议: 有人认为孔子根据鲁国的官修史籍及其它史料重新修撰成《春秋》: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主张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 ) * 孔子与《春秋》关系 孔子未撰《春秋》,但整理过《春秋》: 孔子为设教,搜集、整理了《易》、《书》、《诗》、《礼》、《乐》、《春秋》,以充教本。 再创作 * (四)《春秋》的加工: 1、形式上的加工: 今本《春秋》为鲁春秋,但其中鲁国事只占少部分,大部记他国(20余国)之事或国际(侵伐、朝聘、会盟等)之事。 对别国褒贬多,而本国少且含混。 鲁隐公于其十一年被羽父所弑,鲁闵公于二年被公子庆父所弑,《春秋》都只书“公薨”。“于内则为国隐恶,于外则承赴而书,求其本事,大半失实。”(《史通·申左》) * 2、修辞上的润色 “《春秋》之称,微而显,……非圣人(孔子),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 “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复’,君子修之曰:‘星殒如雨’。”(《公羊传·庄公七年》) * 3、 《春秋》书法:“五十凡” “五十凡”:即《春秋》书法,指《春秋》记事的标准、体例、原则,什么该记,什么不记,记的时候用什么提法等。因为共五十条,每条皆以“凡”字形状,故称“五十凡”。 “句首冠以凡字,意谓凡有某事,必须如此也。”(孔颖达《左传义疏》) 《春秋·隐公七年》:“滕侯卒。” “不书名,未同盟也。凡诸侯同盟,于是称名,故薨则赴以名。”(《左传·隐公七年》) 《春秋·文公十六年》:“宋人弑其君杵臼(宋昭公)。”《春秋·宣公四年》:“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杜注:“称君,谓唯书君名,而称国以弑,言众所共绝也。”)称臣,臣之罪也。”(杜预《释例》:“称臣者,谓书弑者主名,以乘来世,终为不义,而不可赦也。”) * 4、属辞比事 是《春秋》的编撰方法,也是此书的特点。就是讲究综合、排比史事,和用词造句。 (1) 综合排比。孔子在综合阅览,研讨各国旧史的基础上,按时间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起来,这使人们在一个长时间里了解不同地区历史发展大势,,提供了清晰的轮廓. (2) 讲究用词造句。对史事有取、有舍、有详有略。用文字有法,如记战争就有伐、侵、战、围、救、取、执、溃、败等不同写法,记杀人有杀、诛、弑。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褒、贬) (3)文字规范,简明扼要。文辞的简约,有些条文仅用一二个字,最多也是用四十五个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