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不良游戏类型成因及对策分析.docVIP

小学校园不良游戏类型成因及对策分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校园不良游戏类型成因及对策分析

小学校园不良游戏类型成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根据对儿童造成损害的不同,小学校园中的不良游戏分为危险游戏、孤独游戏以及反道德游戏。寻求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是儿童热衷不良游戏的原因。教师帮助学生远离不良游戏的基本思路在于,一方面关注并尊重儿童的游戏生活,有针对性地削弱儿童乐于不良游戏的动因,另一方面,采用适切方式杜绝不良游戏。   关 键 词   德育资源;儿童游戏;不良游戏;需要层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20-04   当前,儿童游戏作为一种天然的德育载体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当具有自由自发性质的游戏进入小学校园这一特定的教化场域,儿童游戏的质量问题开始显现。那么,究竟什么游戏才是不良游戏?为什么儿童热衷于玩这些游戏?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儿童摆脱不良游戏的阴霾?本文将对此展开初步分析,希望能够带给教育同行些许启示。   一、小学校园中的不良游戏   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我们对北京六所小学开展了为期60天的观察和访谈研究,根据游戏对儿童造成损害的不同方面,归纳出小学校园中现存的三种不良游戏类型。   一是危险游戏。这类游戏极有可能对儿童造成身心伤害。“追跑打闹”这一教师眼中首当其冲的不良游戏便算作其一。尽管“追逐打闹游戏是一种发生在同伴之间,既带有竞争意味也带有游戏精神的、比较激烈的活动,一般不会导致参加者受伤,也不会使同伴关系破裂”[1],但是,当它发生在狭窄的走廊或局促的教室时,确实平添磕碰隐患,使其遗憾地“摇身一变”,成为不良游戏。此外,不少含色情元素的游戏进入了小学校园,典型代表即为以围绕“性”等成人话题展开的“真心话大冒险”游戏。儿童的身心发展还不完善,主动鉴别和利用游戏的能力不强,过早体验成人世界可能使其早熟,有害身心健康。   二是孤独游戏。这类游戏不利于儿童发起、形成以及维持与他人――尤其是伙伴令人满意的关系,阻碍儿童社会性发展。一方面,此类游戏大多掺杂言辞性表达或关系性暴力带来的隐性攻击,因此易被忽视。当儿童齐声喊出某同学的外号或嘲笑歌谣时,教师往往只将其视作“童言童语”,面对这些隐性攻击的儿童往往无所适从,但为了维系同伴关系,往往逆来顺受。甚至有时候被攻击的儿童自身都觉察不到受到了伤害,同时,压抑的自我防御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隐患。另一方面,孤独游戏中的儿童会与周围的人产生隔阂。例如,许多儿童会长时间在座位上独自把玩文具。这一现象需要我们辨证来看,通过观察儿童的游戏表情,我们不难分辨,部分儿童确实沉醉其中,他们主动为自己营造独处的游戏空间,这有助于其人格健全发展;但是,还有部分儿童是因不懂如何加入集体游戏而被动地孤独游戏。更有甚者,几乎每班都有长期行为不当的儿童,孤军奋战似地利用滑稽的言行“哗众取宠”,锻造出自己的“游戏真空地带”。我们不免担忧,他们是否会成长为社会生活中的“空心人”。   三是反道德游戏,这类游戏不利于儿童形成良好品德,损害儿童道德发展。一方面,“死亡笔记”“巫毒娃娃”等带有诅咒性质的游戏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它们不仅价值起点和逻辑架构有违社会道德规范,还会让儿童养成睚眦必报等不良品德,造成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在良性游戏推进过程中,儿童可能出于某些目的采取不道德行为,习得不良品德。例如,儿童在收藏游戏中,经常会为得到其他人的收集品而采取哄骗、欺诈甚至偷窃等行为。“三个字”是校园中的常见游戏,不少儿童在为了获救的情急关头脱口而出的却是骂人的“三字经”,这样的游戏极易让儿童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   二、儿童热衷不良游戏的原因   不良游戏既然对儿童具有诸多危害,为什么始终在校园存有一席之地?已有研究表明,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儿童游戏的重要动因,伴随游戏推进,儿童生活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即使儿童身处不良游戏中,其源头也往往可以追溯到儿童成长的强烈需要。在此,借助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尝试对儿童热衷不良游戏的原因加以分析。   1.儿童寻求安全的需要   安全需要指人们对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和混乱的折磨的需要[2]。 一方面,儿童想要在游戏中寻求确定感。确定感是一个由不太确定的模糊状态转向确定的明确状态的认知过程,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并且伴随着消极或积极的情绪情感。[3]不确定感为事物向好与坏的方向前进同时提供可能。当儿童玩一些不良游戏时,他们对目前行为会造成的后果并不具有清晰认知和明确判断,而只是为了试探。“我可以从楼梯扶手上滑下去吗?”“爆粗口也是三个字,我可以讲出来,帮助自己过关吗?”不确定感衍生出寻求确定感的需要,儿童想要确定自己的玩法是否可行。另一方面,儿童想要在游戏中寻求控制感。在校园生活中,儿童能凭借一己之力控制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