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枯木情结探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枯木情结探微   一、苏轼具有很强的枯木情结   要对苏轼的枯木情结进行研究,很有必要弄清楚何谓情结,而枯木情结又是怎么样的一种情结。这里所谈的枯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包括枯树,还有枯草、枯竹、怪草、怪木等东西,一句话就是比较枯怪的植物范畴。所谓“枯木情结”就是对枯怪的,有异于常态的植物的一种深深眷恋之情。   (一)从绘画作品题材来考察。   苏轼作为文人画的滥觞者,与文同、李伯时、米芾等建构起文人画的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也做出了表率。从现有的苏轼画迹以及史料来看,苏轼作品的对象基本是对怪石、枯木、衰草、老松以及异竹的描绘(当然苏轼也很喜欢画道释人物,这里姑且不谈),不妨试举几列:   1.《古木怪石图》(三苏祠博物馆藏珂罗版复制品),纸本水墨。图左画一怪石,其石身上满勾圆形弧线。如果当作石之纹理去看,怎么也无法弄明白其结构。从怪石旁边穿出一株古木,枝头枯杈,极似一组左右分叉的鹿角,虬曲之树身,到上方竟然转了一个圆圈,见所未见。连追求狂怪的米芾也觉得此画“怪怪奇奇无端”。   2.《竹石图》(三苏祠博物馆馆藏珂罗版复制品),画旋转怪石两块,一大一小,大石两旁各画一丛竹子,竹子蜿蜒,稀萧,大有枯淡、萧瑟之感。   3.《老梅图》(三苏祠博物馆馆藏拓片),图中画怪石两峰,两峰间长出一老梅,树干遒劲,苍老无任何枝丫,而且梅梢已经折断消磨,只在折断处抽出一支新芽,有花两三朵,可谓奇特枯怪也。   苏轼的绘画作品本身流传就很罕见,从其窥视八九不离枯怪的草木,显见作者对枯木有一种特别的感情。   (二)从文学作品来考察。   首先我们可以从苏轼的诗词中看到诸多枯木之类意象。   苏轼在《司竹监烧苇园,因召都巡检柴贻勖左藏,以其徒会猎园下》中写道:   官园刈苇留枯槎,深冬放火如红霞。   枯槎烧尽有根在,春雨一洗皆萌芽。   我们再看《游灵隐寺,得来诗,复用前韵》,其中有:   乔松百丈苍髯须,扰扰下笑柳与蒲。   在《塔前古桧》中有:   当年双桧是双童,相对无言老更恭。   庭雪到腰埋不死,如今化作两苍龙。   以上二诗描绘出了老松的年代久远,树上藤蔓缠绕,更显古松的枯涩,好像虬龙一般的刚铮,一个“恭”字则表达出苏轼对老松的崇敬之情。   还有更为精彩的《铁拄杖》对枯干的描绘:   柳松手中黑蛇滑,千年老根生乳节。   忽闻铿然爪甲声,四坐惊顾各是铁。   在这首诗里东坡把千年老根做成的拄杖描写得坚贞铿然,如曲铁盘丝,可见其对它的喜爱。   除了诗,在苏轼的词《满庭芳》里也有关于枯木的描写,如: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缸。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词中的“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表达了苏轼对霜里的桧树的凛然风貌十分欣赏,无以复加。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其文赋作品、杂谈、题跋中得到类似的信息,且看苏轼《墨君堂记》:   然与可独能能得君之深,而知君之所以贤。雍容谈笑,挥洒奋迅而尽君之德。稚壮枯老之容,披折偃仰之势。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与可之于君,可谓得其情以尽其性矣。   这段话是苏轼对文与可画竹的赞论,字里行间充满对枯竹节操的不尽喜爱。   上面从苏轼的画、诗文辞赋以及散文题跋等方面分析了苏轼对枯木的态度。事实当是明显的,那就是苏轼具有相当浓郁的枯木情结。   二、苏轼枯木情结缘由分析   (一)家庭环境的陶冶。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个收藏大家。他除了收藏有百余幅高品质的画作外,还兼收并蓄一些奇异的东西,如木假山、怪石、枯藤做的酒杯等。由于苏洵好怪异,于是朋友只要有奇异古怪的东西都赠与他。   苏轼有《咏怪石》说:“家有粗险石,植之疏竹轩。”苏轼小时候就对奇形怪状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兴趣,并注意搜集。“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e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1]可见苏轼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逐渐对怪异的木石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贯穿于生命的始终。   (二)文人气格的凸显。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主体构建几乎可以说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是“达、退”造就了文人雅士追求的境界;又由“淡薄与趣远”之心,达到“反常求异”的境地。魏晋时期出现的“竹林七贤”即为显例。   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它应该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立足点了。它有一个“忧”的基调。这是一个以儒家为主而糅合了道与禅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