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苦楝的本草考证与药理研究概况
【摘 要】苦楝Melia azedarach L.来源于楝科。苦楝植物作为医药使用,在我国据文献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研究对苦楝进行了本草考证,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苦楝树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苦楝;本草考证;药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567-02
苦楝Melia azedarach L.来源于楝科,落叶乔木。在我国公元6世纪的《齐民要术》中就有楝树生长特性及育苗造林的记载。苦楝植物作为医药使用,在我国据文献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苦楝在我国分布很广,山东有自然分布,栽培广泛,近年来多作为行道树种植。黄河流域以南、华东及华南等地皆有栽培[1]。为开发苦楝的药用部位和药用价值,“苦楝花的生药学研究”课题组利用GC-MS法对苦楝花进行了挥发油成分分析,对苦楝花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2]。本文对苦楝进行了本草考证,并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为苦楝树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本草考证
1.1原植物考证
《植物名实图考》:“楝,处处有之。四月开花,红紫可爱,故花信有楝花风。”
《证类本草》:“又名:翠树、紫花树、森树、楝枣树、火??树、花心树、苦楝树、洋花森。”《本草纲目》:“楝叶可以炼物,故谓之楝。”
1.2性味归经
《别录》:“微寒。”《日华子本草》:“苦,微毒。”《医林纂要?药性》:“大苦,大寒。”《得配本草》:“微苦,寒。”
1.3功能主治
《别录》:“疗蛔虫,利大肠。”《滇南本草》:“根皮,杀小儿寸白虫。”《得配本草》:“泻阳明、厥阴之邪热,专主中焦乳房。”《圣济总录》:“治痱子瘙痒:苦楝花不拘多少,焙干,捣罗为细末,入蚌粉、滑石末各少许,研匀。日频敷之。”《河南中草药手册》:“治头癣:苦楝花适量。研细面,用鲜肉汤和白酒调涂患处。”
1.4小结
楝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实与皮的药材基原相同。《证类本草》载,在某些验方中,用楝皮治蛔虫、瘾疹、?Y虫等症。明朝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对楝的医用价值做了详细描述,认为其是一种清热解毒、去肝火、止痛、治疝、疥、驱虫之良药。根据《证类本草》和《植物名实图考》楝的附图,可认为古时所用楝皮即楝科植物楝树或川楝的皮,与现今苦楝皮的植物来源一致。
2 化学成分
2.1苦味成分
苦楝植株中含有多种苦味的三萜类成分。在根皮、干皮中的主要苦味成分为苦楝素(Toosendanin)。研究表明,根皮中含量略高于干皮,枝皮、嫩皮含量高于干皮和老皮。还合有其他苦味成分:苦楝萜酸甲酯(methyl kulonate)、苦内酯(Kulactone)、苦楝子萜酮(melianone)、苦里酮(Kulinone)、苦洛内酯(Kulolactone)等。姜萍等[3]对比研究了从苦楝树皮中提取苦楝素的几种方法,通过实验,得出了不同提取方法的最佳条件。分别采用超临界CO2 萃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并将上述3种提取方法与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进行详细的比较,结果表明:对于苦楝素提取,超声波提取法最好。洪燕珍等[4]报道了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苦楝果实中的天然杀虫活性成分,并采用结晶法从浓缩液中成功地分离出苦楝素晶体,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苦楝素晶体基本的理化常数熔点。通过红外吸收光谱(IR)、紫外吸收光谱 (UV)、有机质谱(ESI-MS)对苦楝素晶体进行波谱分析,其数据和文献报道的苦楝素光谱数据完全一致。
2.2挥发油类成分
丁凤伟等[5]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分离出苦楝花挥发油74种成分,其中确定了63种化合物。发现苦楝花挥发油以饱和烷烃为主,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十六碳酸,占7.984 %,相对含量最低的是二十八烷,占0.393 %。白成科[6]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苦楝的叶、树皮和果皮的挥发油进行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了70个化合物。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苦楝叶以倍半萜类化合物Elixene、石竹烯和醇类化合物叶绿醇、斯巴醇等为主;苦楝树皮中以饱和烷烃3,8-二甲基十一烷、4,6-二甲基十二烷、十七烷和3-乙基-3-甲基庚烷等为主;果皮中以棕榈酸、己酸、油酸甲酯、肉豆蔻酸和醇类化合物3,7,11,15-四甲基-2-十六烷醇、叶绿醇等为主。这一结果说明苦楝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相差较大,在综合开发利用苦楝时应分部位加以提取利用。
2.3其他成分
种子油含多种脂肪酸,其中不饱和酸约占85%,主成分为亚油酸(45~50%)、油酸(32~40%)。果实油含肉豆蔻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