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雀发展模式对民族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PAGE
PAGE 6
海雀发展模式对民族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重大意义
罗国锦
摘要:赫章县海雀村是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是胡锦涛同志于1986年亲自视察过的民族村寨,二十多年来一直倍受中央、省、地、县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关注。海雀村紧紧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不断探索出了一条比较科学的发展路子,使这个曾经被形容为苦甲天下的民族村焕发出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村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海雀村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后搞好民族村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海雀村 发展模式 民族 生态文明家园 建设 意义
一、村情回顾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其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距县城97公里,为全县比较偏远的民族村寨之一。海雀村境内山高坡陡,平均海拔为2300米。全村土地十分贫瘠,25度以上坡度的耕地就占了90%。据相关资料统计,1987年海雀村辖5个村民组,共计147户653人,全村耕地面积1900 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80亩,零星栽树15000株。村民居住条件极差,人畜混居现象普遍存在,年人均纯收入仅仅33元左右。至2009年末,全村总户数为209户806人,其中苗族199户759人,彝族10户47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780亩,人均占有2.04亩。其中基本农田163亩,人均仅有0.2亩。林地面积共计12800亩,其中于2003年退耕还林面积为1120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1680元,年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上307公斤,贫困人口从1987年的635人下降到了172人,生活状况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5年5月,新华社贵州分社记者刘子富对海雀村村民的艰难生活境况进行了实事求是的采访报道,相关文章登上《国内动态清样》之后,立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6年4月7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大感震惊,亲自到赫章进行为期3天的视察,并对海雀村村民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1988年6月9日,由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的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正式成立,海雀也因此成为国家级生态试验区的“发祥地”。自此,各级部门开始对海雀村实施了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帮扶行动,海雀村民因而迎来了可贵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发展模式
在毕节地委行署、赫章县委政府、河镇乡党委政府领导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海雀村两委紧紧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挥所长,积极带领村民投身于改变海雀贫穷落后面貌的攻坚战之中。经过二十余年的努力,海雀村逐渐摸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经济文化发展的正确道路,总结出了比较宝贵的建设经验。归纳起来,其基本做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村发展得如何,关键在于村两委班子的建设状况。在以往的村两委班子中,尽管村领导齐备,但都是由本村有点能力的人组成,知识和技能存在先天的不足。自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雀之后,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积极加强该班子成员的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培训,极大地提高了村两委的执行力和领导力。从2006年开始,赫章县建立了驻村指导员常任机制,每年都派大学生到海雀任村官参与指导农村经济文化建设,使村两委领导班子愈加坚强有力,为快速改变当地的落后面貌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组织保障。
二是积极抢抓历史发展机遇,不断整合各方建设力量。作为一个经济基础极度薄弱、整体文化水平十分低下、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民族村寨,单靠自身的艰苦奋斗来改变当前经济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外界诸多的物质和智力帮扶,才能够走上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道路。为此,每届的村两委领导班子经过通力合作,在充分调动村民自我发展积极性的同时,多方寻找和争取中央、省、地、县有关部门的支持,抢抓发展项目,为村级经济文化的发展争取到了必须的外界力量。例如: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台盟中央副主席刘亦铭到海雀村进行实地考察,并协调资金149.3万元对村小学、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人畜饮水工程等进行建设,对72户苗族同胞草房进行了改造;同年,村两委针对村民人畜共居的不良现象,向有关部门争取10万元的资金进行牛圈改造;今年,又争取到地区张吉勇专员帮建资金20万元,地区人大工委蒋弟元副主任帮建资金20万元,地直部门帮扶30万元,县财政拨付资金100万元;等等。通过争取外部的大力支持,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也大大地增强了村民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能力。
三是全面提高自力更生意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有句俗话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用辩证法的思维来分析,这句话有点片面,是不对的。但从村民的主体性来讲,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不起来,任何村级的领导班子只能是形同虚设,只能是孤身奋战无所作为。海雀村村两委正是看到这点,时刻不忘将村民的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