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庄子与惠施对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析庄子与惠施对话

探析庄子与惠施对话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张国毅(1989.2-),男,汉族,山东省青岛人,青岛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1级研究生。   第二作者,刘叶(1992.6-),女,汉族,辽宁省大连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本科生。   摘要:《庄子》一书集中记载了庄子和惠施的几段精彩对话,这些对话关乎自然和人生意识的追问。对话作为一种语言表现形式,在表达庄子和惠施不同的思想主张和语言风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惠施;对话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对话的概念最初源于人们的言语活动,就是主体间的交谈。在文学领域,“对话”最初是指一种文体,即对话体。作为文体的对话也被中国学者引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历来的研究者也大都将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分为语录体、对话体和专论体三个阶段。现在的研究者更多地将对话作为一种文章结构或语言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对话对文本进行语言和思想角度的阐发。   就先秦散文发展脉络来看,《庄子》处于文体过渡阶段,虽然完全的对话体(通篇使用对话结构)在《庄子》一文中已经没有,但运用对话或辨对形式进行说理分布于《庄子》各章节,其中庄惠之辩尤为精彩。   《庄子》书中共有七篇记载了庄子与惠施的对话,共九处,分别见于《逍遥游》、《德充符》、《秋水》、《至乐》、《徐无鬼》、《外物》、《寓言》。这九处对话关乎自然、生命、政治和哲学等方面,其中“无用之用”论、“鱼乐之争”、“人故无情”之辩无论是从篇幅,还是从影响看,都可以说是庄惠对话的核心部分。   一、“用”之论   此段对辩位于《逍遥游》的末尾,是用来说“逍遥”的[1](p35) 。但有两个关键点是值得注意的:一是惠子的“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一是庄子的“无所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这两句话,表达两人对“用”的不同思想倾向性。   惠子以大树喻庄子之言“大而无用”,惠子所认为的“用”和庄子的“用”是有区别的。惠子是名家的代表,凡事追求对社会的现实功用。他所追求的“用”是要真实的,要对政治事功有作用,无用之物,便会被惠子抛弃。魏王送给惠子大瓠之种,惠子“树之成而?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大瓠的无用,招致惠子将其打碎。足见,惠子对事物之无用持厌恶态度。于是,庄子那些奇崛瑰丽的想象、浪漫大胆的言语更为惠子不齿,因此惠子才会借大树无用讽刺庄子。   而庄子对“用”的看法却是另一番态度。庄子对于惠子大瓠之用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庄子认为惠子不会利用大的事物,用不龟手之药的寓言来教育惠子,批评惠子心胸不开阔。这是用来反证逍遥的人生态度的,但也是关于“用”对惠子进行的说道。   庄子所提的“无所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正是庄子“无用之用”思想的直接体现。没有什么用,有什么祸害呢?这种“无用之用”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并且庄子在《人间世》对“用”与“无用”进行了总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1](p156) 当然,庄子所言“无用”并不是完全没有作用。完全没有作用的事物也是会被淘汰的。   《山木》篇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和弟子晚上在一家乡舍借宿。主人为了款待庄子师徒,让童仆杀大雁做肉吃。家中一共有两只大雁,一只会叫,一只不会,于是主人让童仆杀死那只不会叫的。不材之木得以终其天年,肢体残疾之人能养十户,可为什么不鸣之雁却被杀害?庄子似乎是自相矛盾了。其实不然:不材之木是因为对于做屋梁、棺材没有用,但却可以做社树,还可以为人乘凉;形体残缺之人是因为对征兵、服劳役无用,却也能缝洗衣服,以上两例还是有自己的功用的。诚如郭沫若先生解释说:“‘无用者’,无用于世;‘之用者’有用于己,全身、保身、养亲、尽年就是大用了。”[2](p534)   那么究竟“用”与“无用”之间到底应该怎么把握,庄子在《山木》中做了正面的回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才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1](p534) 庄子提出了“乘道德而浮游”,也就是庄子一直强调的自然。庄子是告诫世人要根据世事变化,顺其自然,选择正确的方法,保全自己,这样才有可能为国、为名、为天下。   由此可见庄子的“ 无用之用”,并不是宣扬无用就能保全自己,也不是说无用就好。而是用辩证的眼光,看到了无用之中也存在着有用的一面。 “ 无用之用”体现了庄子的处世智慧,以及对混乱社会君王乱道的强烈不满。这是惠子所不能及的。   二、“乐”之争   如果说有用无用之论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