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中故事画艺术特点简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壁画中故事画艺术特点简析

敦煌壁画中故事画艺术特点简析   摘 要: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敦煌壁画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宗教相融合的产物,它对世界佛教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对中国古代艺术留下了巨大的贡献。敦煌故事画发端于北凉至北魏时期,以单幅画为主,善于选取故事中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来烘托整个故事,画面情节较简单,其题材和技法融合了汉晋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后经隋唐五代的发展,形成了具有敦煌特色的风格。   关键词:敦煌壁画;故事画;艺术特点   敦煌壁画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敦煌壁画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宗教相融合的产物,它对世界佛教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对中国古代艺术留下了巨大的贡献。敦煌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内容之一,它的内容、表现手法、艺术特色都是具有其一定得独特性以及拥有深远的影响力。而敦煌壁画内容包罗万象,我们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整个敦煌壁画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就只能先从某个点然后再进入到全面了解敦煌壁画的过程。   故事画是通过描绘一定的人物、动作与人物之间的互相关系等来展示一个故事的起源、过程与结束,它需要很高的表现能力,画面之中包括风景、人物、动物等,需要侧重表现的也不一样。要求画家对肖像画、山水花鸟画等功底的融合与自己对于画面内容的掌控能力。故事画也是从单幅画到连环画的演变。北凉至北魏时期是敦煌画故事画发展的开端,壁画都是以单幅画为主,如北凉第275窟北壁,快木王施眼、月光王施头等本生故事,这些都是要求画家选取故事中一个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来烘托整个故事,画面情节较简单。北凉壁画是在通过西域佛教壁画题材和技法,融合了汉晋文化与中国传统绘画特点,形成了具有敦煌特色的风格,其壁画人物造型也多是身材短而健壮,身高四五头,面庞丰圆而略长、直鼻、坚眉耳轮长垂,手式多样而灵巧、仪态庄静而自然。   到了北魏时期,壁画内容更为丰富,以故事画为主体,有悲剧型的萨捶饲虎、尸毗王贸鸽、沙弥守戒自杀;有寓言型的九色鹿救人;有喜剧型的菩萨降魔;还有带情节性的说法场面等。在北魏中期的壁画出现了新的特点。在整体绘画效果上,例北魏第254窟,就能看出单幅画有了新的发展。该窟的南壁是描绘萨捶太子本生的故事。此壁故事表达的故事情节较多,而且故事发展并尤其侧重点,要在一个画面中概括地描绘是相对困难的,但作者表达有轻有重,虽故事情节较多,作者也都有所照应。但却都是为了描绘萨锤饲虎这个做点进行绘画。为了适应民族审美的特性,佛教壁画的造型与汉晋传统绘画的造型进一步结合起来了。我们也从在画面了解到壁画越来越世俗化。而人物面部的晕染也开始有了变化,不像早起的壁画使用表现明暗的凹凸法,而是逐步改进西域式的晕染法,并结合中原传统的着色法,颧骨周围染成两个红色的圈这样的形式。当然这也不是单单是北魏人物面部风格,只是在北魏开始出现,并在后世逐步融合、进步,甚至可以说变成一种公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单幅画的表达不够满足人们,故事画演变成长卷式连环画,如257窟“九色鹿本生”,而这故事也反应了而这种形式则已长卷式构图,多个情节平列,却又互相衔接而反映出全故事的内容。构图上的分析这幅画将上述的主要情节画成九个场面,采取从两头开始,中间结束的汉画横卷形式构图。线索清晰,中心突出,全次分明,构图严谨。画面厚重朴拙,线条粗放,体现浓丽、淳厚、质朴之美。画家改变了印度和西域式构图,画面的左侧以山脉分隔出一个个场景,从中表现人物故事。这里的山水不仅仅作为故事的背景,又作用于分开画面场景的手段,使得每个画面场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而这幅画采用的表达手法是两边向中间发展递进的顺序。故事内容也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九色鹿拯救溺水的人,溺人感恩发誓离去;另一条是皇后要求国王捕杀九色鹿,国王张榜寻找九色鹿,溺人见利忘义引国王与九色鹿相见,九色鹿先国王控诉溺人见利忘义。故事在这两条线索中发展到此。   北周时期,国家大力倡导佛教,壁画得到全面发展,故事画的形式也变得越发完整、情节丰富、种类多样达到一定的高度。人物造型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原来传承西域式的造型与结合中原“秀骨清像”产生的“面短而艳”的人物形象。故事画中的世俗人物,供养人画像,以及飞天、伎乐均属此类。其主要特点在于人物面部的晕染。经过长期的酝酿,外来的明暗法与民族晕染法互相融合,出现了既染色也体现明暗的新形式。另一类(主要是够像画)是新出现的西域式形象,身材短壮,上身半裸(个别飞天全裸),着僧祗支(衬衣),肩披大巾,腰裹长裙,面相丰圆,施以圆圈晕染,出现五白特征:白鼻梁、白眉棱、白眼睛、白牙齿、白下巴。有的两颊额际、手臂、腹部均涂以白粉,以示高光,强烈地表现了人物圆浑的章俸感。这种风格源予龟兹早期壁画,由于它在敦煌北朝晚期的漏窟里出现,致使人们长期以来误认为这些北周窟为北魏窟。在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