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律浅说(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律浅说(四)

诗律浅说(四)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那么往往就要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以保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再救一下,合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也有对句补救,但也有拗而未救的。实际上,在“一三五”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拗。   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讨论。   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文档评论(0)

181****2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