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影响.docVIP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对乡村社会影响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制度改革是一场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与变革乡村社会秩序的革命。这场革命解放了农业生产力,重组了乡村基层政治结构,引起了乡村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使得乡村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上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乡村社会每天都在改造进步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都处在发展变化之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有效促进了当时中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对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运动;中国乡村社会变迁   中图分类号:K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136-0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不仅迅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带来了乡村社会前所未有的巨大变迁。“对于中国几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来说,这意味着站起来,打碎地主的枷锁,获得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意味着破除迷信,学习科学;意味着扫除文盲,读书识字;意味着不再把妇女视为男人的财产,而建立男女平等关系;意味着废除委派村吏,代之以选举产生的乡村政权机构。总之,它意味着进入一个新世界。”①学界虽然在土地改革运动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乡村社会变迁角度来研究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则尚有进一步深化拓展的空间。本文试图从解决乡村社会的贫困与饥饿、增强农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优化乡村社会的阶级结构、促进乡村社会现代民主政治因素的生长等方面,就土地改革运动对中国乡村社会的影响作些分析探讨,为新时期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有效解决了乡村社会的贫困与饥饿   由于西方列强的多次入侵和反动政府的残暴统治,近代中国乡村社会兵连祸结,灾荒不断,农业生产力遭到空前的浩劫和摧残。据李约瑟统计,在近代史上,中国每6年就有一次农业破产,每12年就有一次大饥荒。②在灾难的往复循环之中,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在20世纪30年代,“年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大约在58元(15美元)左右(按1933年价格计算),排名近于各国之末。”③1943年,河南省发生特大蝗灾,加之水、旱、风、雹诸灾相随,“全省110县,灾区几占百分之九十。灾民达3000万,饥饿丧生者以万计。外出逃荒者不绝于途,卖儿鬻女者随处可见。”④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方式的中华民族,却时常遭受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据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估算,近代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到700万人死于饥饿。⑤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在致美国总统杜鲁门的信中写道:“(近代史上)每一个中国政府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个政府是成功的。国民党曾企图用制定许多土地改革法令的方式,以谋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法律中有的失败了,另外则遭忽视。国民政府今   收稿日期:2014-08-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变迁研究”(11BDJ016)。   作者简介:李伟,男,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烟台 264025)。   日所面临之艰难,大部分正为了它不能以充分的粮食供给中国民食。”⑥据统计,与1936年相比,1949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减少约1/4,棉花产量减少1/2,农民占有粮食平均每年只有100公斤左右。⑦民生凋敝,至此已极,解决吃饭问题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个沉重历史负担。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中国农村百废待兴、民不聊生的状况,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1949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农业会议上指出:“农业的恢复是一切部门恢复的基础,没有饭吃,其它一切就都没有办法。”⑧不久,就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年底,共没收、征收了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并将这些土地分给了约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免除了高达3000万吨以上的粮食地租,占全国60%―70%的农业人口获得了所于自己的土地,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目标。⑨由于新的土地制度赋予和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他们迅速组织起来,兴修水利,积极开展爱国丰产运动。“以基本结束土改的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48.47%。这是纵的比较,再看横的比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至1953年,我国人口增加4629万,而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仍由1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