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重要意义
浅析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重要意义
摘 要:任何一种思想的存在必定是有它的价值,对于先秦时期盛行的“比德”思想更是如此。“比德说”的提出,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鲜明地标记着人们第自然美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把中国美学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可以说先秦的“比德说”在美?W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比德说”;自然美;真善美
恩格斯告诉我们:“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在最初这样的情况下,自然是不存在美的,人与自然也没办法和谐相处。但是人们在经过了长期的生产实践之后,开始逐渐认识自然,了解自然规律,并慢慢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这时的自然已经不再是先前高高在上的“神”,而是经过人类社会实践的改造变成了“人化了的自然”、“社会化的自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才有了自然美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动荡不安,思想文化上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这个时期,不仅整个自然界已经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以各种自然物为审美载体的形象也出现在诸多文学作品中,甚至还因此产生了“比德说”这一关于自然美的审美理论。这些理论和观念的出现,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人们对大自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列宁曾经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在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比德说”的提出有力地证明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把中国美学史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美学理论宝库做出了一个新的贡献。
先秦时期的“比德说”在美学理论上最可取的首要意义是,它表现出了自然美的实质,自然物某些美的特征与人类的某些品德相类似,人们可以从自然物中看到自身的影子,自然物的特性也能从人类的行事作风中有所体现。“比德说”将人的品德与自然联系在一起,并着眼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和先前完全脱离了人类社会生活来谈自然美的观点有着本质的区别。古希腊的哲学家与美学家就认为“美是形式”,倾向于把形式作为美的本质。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美产生于“数”及“和谐”,而这“数”和“和谐”就仅仅只是形式,并没有实在的载体;柏拉图则将自然界中具体的美的事物与“美本身”区分开来,面对具体的美的东西,就只能是对美进行模仿,而不是本身所特有的;到了中世纪,当前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奥古斯丁开始从基督教神学的立场来看待美,他认为“美的根源在上帝,上帝是美本身,是至美、绝对美、无限美,是美的源泉。”与奥古斯丁一样,意大利神学家、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回答什么是美的问题,他也从神学的角度出发说“事物之所以美,是由于神住在里面”,认为“美首先在于形式”,同时还认为“美是可感的,只涉及形式、无涉内容、不关联欲念,没有外在的实用目的。”
用“比德”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的美虽然在孔子之前早已出现,但孔子提出的“比德”思想对后世却是影响最深的。《论语?雍也》记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把知者、仁者与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山、水联系在一起,说明了知者有着水一样的宁静、优雅,仁者有着和山一样的静穆、无私,也正是这样的比喻,才能让人更加生动形象的感受出大自然的美,将没有固定形式的美转化成了具有社会性、固定形式的美,显示出了自然美的实质。同样,孔子在《礼记?聘义》中还提到过“君子比德于玉”,指出玉的特性与君子的某些道德人格有着相似之处,既凸显了君子的品德,又拟人化了玉石独有的个性。无论是“比德于水”、“比德于花”,还是“比德于玉”,很显然都是由自然界某些事物的品格联想到与此事物品格相类似的、仁人君子所必须具备的美德。
某些自然物放在平时可能并没有觉得有多特别,无非是普通的一个物种罢了。但是通过“比德”,将其与人的品性相联系,可以让人联想起君子的某种品德,往往便随之会获得审美价值“比德”思想的核心就是将自然物人格化、伦理化,自然物经过与人类道德、品性的“比德”,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性、社会性。
对于一般的自然审美对象,突出的是美的形式,而并非美的内涵。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历来被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这两句诗所表现的就只是单纯的眼前景色,并没有涉及过多的内涵。清代画家郑板桥创作《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在诗中表面上赞颂了竹的刚毅,赞美了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傲然挺立。实则这首诗是在借物喻人,作者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