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恶性杂草鳢肠研究进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棉田恶性杂草鳢肠研究进展

棉田恶性杂草鳢肠研究进展   摘要:作为棉田主要阔叶杂草之一,鳢肠在我国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它具有生长力旺盛、繁殖力强、适应性强等特性,与多种作物竞争,可造成作物产量的巨大损失。本文综述了目前有关鳢肠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竞争危害及化感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现有的防除技术,提出鳢肠在棉田的防除对策及今后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恶性杂草;鳢肠;特性;危害;防除策略   中图分类号:S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35X(2015)04-0014-04   收稿日期:2015-06-23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基金(编号:1610162014006);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棉花体系岗位科学家经费(编号:CARS-18-13)。   作者简介:杨晋燕(1989―),女,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棉田杂草生态学及防除技术研究。E-mail:jinyanyang1989@163.com。   通信作者:马艳,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植物保护。E-mail:mayan@。鳢肠(Eclipta prostrata L.),别称旱莲草、墨旱莲,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1],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鳢肠发生能危害多种作物田,近年来研究报道,鳢肠在棉田中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逐年上升,已经成为棉田中的恶性杂草[2]。为了更好地控制鳢肠对棉花的危害,研究掌握其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对棉花的竞争危害是制定鳢肠综合防除策略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有关鳢肠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竞争危害、化感作用及防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研究鳢肠在棉田的发生危害特点及其对棉花的竞争危害,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指标和综合防除策略奠定基础。   1鳢肠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   1.1形态及生态特征   鳢肠茎直立,基部多分枝,节处生根;茎绿色或红褐色,疏被糙毛;茎、叶折断后有深色水汁,植株干后呈黑褐色。叶对生,叶片椭圆状或条状披针形,全缘或略有细齿,基部渐狭而无柄,两面被糙毛;头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直径6~11 mm,有梗;总苞片5~6枚,绿色,被糙毛;瘦果扁四棱形,黑褐色,长约 3 mm,有明显的小瘤状突起,顶端平截[2-3]。鳢肠抗盐、耐瘠、耐阴,能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生存,但是鳢肠属湿生性杂草,土壤含水量大的田块中的鳢肠数量明显高于土壤含水量少的田块,有积水沟边的杂草数量往往是畦面上的数十倍[4]。   1.2成株及结实特性   鳢肠苗期5―6月、花果期7―11月种子繁殖[2]。李茹等对鳢肠成株及结实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在整个生长季节未作任何防除的作物田及非耕地中,鳢肠株高为64.9 cm,单株鲜质量44.4 g,平均分枝8.9个/株,平均果盘数113个/株,每个果盘平均种子数为89粒,种子千粒质量为0.469 9 g,平均理论结实量为10 057粒/株[5]。棉田中当鳢肠密度为1株/m行长时,可产生种子164 840粒/m2[6]。不同栽培方式对鳢肠结实量有显著影响,作物田鳢肠的结实量显著高于非耕地,而对千粒质量的影响较小[5]。   1.3种子的萌发特性   鳢肠为光敏感性种子,在无光照的条件下鳢肠种子不能萌发,且种子对短日照敏感,短日照可诱导其发芽,但是随着日照时间的增加,种子萌发受到抑制[7-8]。鳢肠种子埋深0~0.2 cm,发芽率为952%;埋深0.2~0.5 cm,发芽率为4.8%。种子萌发深度较浅的原因可能是种子小,养分少,难以供给幼苗穿透较厚土层所需的养分;深层土壤中的种子得不到萌发所需的光照条件[4]。鳢肠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40 ℃,最适温度为21~35 ℃,当日平均温度低于15 ℃时,田间未见出草。此外,鳢肠种子的萌发还受土壤pH值、水势、盐分含量等影响。鳢肠种子对水势非常敏感,随着溶液水势从0下降至-0.5 MPa,萌发率从97.8%降为44%;对pH值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对盐分不敏感,当NaCl浓度为0.15 mol/L时,萌发率为42.2%[7]。崔东亮等研究发现,在温度30 ℃左右、土壤湿度20%~30%、覆土1 cm条件下,鳢肠种子的萌发良好,5~7 d可以达到萌发高峰,发芽率在80%以上;在覆土较厚、无光、土壤湿度低的条件下,发芽率较低,随着温度、湿度的增加,发芽率提高[9]。   唐为萍等研究了镉、铅对鳢肠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对鳢肠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同,与清水对照相比,镉、铅浓度为1 mg/L时,对鳢肠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镉、铅浓度为 3 mg/L 时,鳢肠种子的萌发情况与清水对照基本相当;镉、铅浓度超过3 mg/L时,鳢肠种子萌发明显受到抑制,且随着浓度升高,抑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