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设计

浅析演讲稿写作中动情点设计   摘要:正如语言产生于文字之前,演说也是先于演讲稿而存在的。演讲不是简单的口头表达,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演说和演讲稿写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和交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无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情感打动人心。然而在当下的演讲稿写作中却问题频现,内容空洞,形式僵硬,感情造作,无法适应当代社会演讲场景多层次的需求。本文将以“动情点”为突破,在论述其概念和历史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的积蓄与熔断,行文方式的张立建构和内容的多架构支撑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浅要的剖析当前演讲稿写作中动情与不动情的前景和出路。   关键词:演讲稿;动情点;现状;行文建构;内容支撑;语言学;启发   前言   演讲与演讲稿的写作,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演讲稿是演讲的基础,它提供了演讲时的书面资料,引导听众,梳理演讲者的思路,使听众更好的理解演讲的内容。在本文中,没有死板的割裂演讲稿与演讲者的关系,两者的互动才能使得动情点得以爆发。   古希腊时代创立的“智者学派”教授修辞学,倡导诡辩论,讲究以不可推翻的人的理性和情感为依据。修辞学很大的程度上是应用于文稿写作,其次才是口才的辩论[1]。中国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亦是如此,孔子曾游说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在《论语?q泰伯》中提出“出辞气,思远鄙信矣”,说话、做人、写作,都要考虑言辞和语气,尽量让听众乐于接受,这就是“动情点”的所在。   演讲稿写作中对于动情点的把握是反映在具体的行文和内容上的。演讲稿件按照类型来可分为政治类、学术类、法律类、祝贺类、集会类和会议类等等[2]。要想达到“动情点”,在行文上涉及到结构的安排,不论是总分总、悬念开头、排比增场还是长短句的综合应用,它们最客观的作用就是给听众造成一种心灵的落差,情感的激荡,从而引发演讲者与受众的共鸣。在内容上必须要有较为丰富的立架支撑,从演讲材料的选材、加工,再到后期的详略安排,都有系统性的完整归纳,文章还提出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观点,音韵对动情点的创作具有从开头到结尾的影响。   只有真正的了解演说的发展史,才能切身的体会到动情点的存在,才能深刻的理解讲稿的写作。而当代对动情点的再次探讨,将会引发学界对现时演讲稿写作中频出问题的反思。只有真正的把握好了动情点的写作,才能用一场精美绝伦的演讲俘获观众的心,才能给广大的听众带来演讲独特的审美享受。   一、演讲和动情点的历史渊源   西方的演讲学,大约是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和古罗马演讲家昆体良的《演讲学原理》为起点的。至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中出现了较多的誓词,是中国最早的演说[3]。《夏书?q甘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这是部落领袖在出征仪式上对士兵的训话,也是战斗动员的号角。   西方的古罗马时期,迎来了演讲的一个黄金时代,有加图、安东尼、克拉苏斯等,西塞罗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反对喀提林》,演讲跌宕起伏,铿锵有力,像诗一样充满着激情,像檄文一样充满着力量。公元14―16世纪,伴随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演讲又成为群众和艺术家表达满腔控诉的方式,启蒙运动中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等,都通过议会演讲来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18世纪林肯的《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感人至深,至今仍存放在牛津大学[4]。而马克思、列宁等的演说,更是不计其数,据统计,仅在1918―1922年,列宁在莫斯科的演讲就达到400多次,斯大林评价他的演说具有“不可战胜的情感力量[5]”。   东方以中国为代表,演讲从“说”到“写”的分界大约是汉魏时期。唐代史论家刘知几在《史通?q言语》中这样写道:“逮汉、魏以降,周、隋而往,世皆尚文,时无专对。运筹画策,自制于章表;献可替否,总归于笔扎[6]。”“写”而优则仕成为了历史的一大潮流。进入近代以来,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都以饱满的热情倡导革命,呼唤民主,博得了国民的赞赏和爱戴。李公朴、闻一多、马演初更是通过演讲,把满腔的爱国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由此可见,演讲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发源的历史都是比?^悠久的。演说的手稿虽然已经亡秩无从考证,但是透过历史性的叙述,依然能够窥探到文稿本身的魅力,而这魅力的产生常常在于动情点的合理设计和表达。   演讲,《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演说,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演讲稿和演说二者密不可分,演讲是稿件的外在表现,同时稿件又为演讲提供内在支撑。动情点,即在写作过程中所能预料到的演讲者与听众之间产生的情感共鸣。动情点寓存于演讲稿的文字之间,通过演讲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情感的传递,人为情动,激荡审美的内心体验。   二、当前演讲稿写作现状   (一)应用语境宽泛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压力的增大,越来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