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与杂糅――眷恋后殖民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模拟与杂糅――眷恋后殖民解读

模拟与杂糅――眷恋后殖民解读   [摘要]《眷恋》是英国小说家保罗?司各特最后一部小说,荣获了1977年布克文学奖。小说取材于七十年代,它的价值在于艺术地反思了殖民时期的英印关系对后殖民时期的影响。通过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巧妙地体现出这种关系的矛盾冲突。本文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拟与杂糅的概念,对这部小说的模拟做了后殖民主义理论意义上的解读,提出东西方文化模拟杂糅的现象和问题。   [关键词]模拟;杂糅;后殖民主义;东西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3-018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3.085 [本刊网址]http:∥   一、引言   雅克?拉康认为:从严格的技术角度说,模仿是一坨斑杂的背景融入斑杂之中,其效果在于隐蔽,就像人类在战争中所运用的伪装技术一样。霍米?巴巴将拉康关于模仿的理论运用于文化分析,认为殖民模仿是一种复杂、含混、矛盾的表征形式,并且模仿自身也在不断地产生延异、差别和超越,一方面,它是一种拒绝、不服从和摒弃的过程,另一方面,它也“挪用”,一切有益和有用的东西以对自身进行改革、调整和规范。模仿,正是对殖民者与被殖民者关系的生动描述。从后殖民的角度看,被征服者在被殖民之后被迫不断地对殖民话语进行模拟,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断从内部对其进行改造,在殖民意识中发现、撕开裂缝,打破二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在其中制造含混与杂糅,生成第三个空间,以抵抗本质主义、整体性的西方文化霸权话语。正如小说中,印度殖民地的本土人对曾经的殖民国英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模仿,比如受英国奴化的仆人伊布拉西姆和布拉博依先生,还有排斥这些英国人的印度当地人运用“模仿”来报复英国人。在这个模仿过程中,英国人受到了很大的文化冲击,其中以卢西夫人的影响最为明显。殖民时期的印度,只有被殖民者模仿殖民者,而到了后殖民时代,也就是印度独立后,这种模仿就开始走向双方,不是单方面的,一定是互相的,由此带来的影响也是相互的。相互模仿的杂糅带来的文化冲击,对印度和英国都是一种文化的重组和改造,其结果有积极地,也有消极的,这些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两方面来探讨后殖民主义理论“模仿”的深意。   二、被殖民者的“模仿”表征   小说中,印度当地人中个性比较鲜明的要数受过英国奴化教育,向往西方生活方式,对英国人既恨又爱的印度下层人物伊布拉西姆。斯格特笔下的伊布拉西姆是个不折不扣的模仿者,是殖民的产物。他去过英国,上过学,懂一些英语,又服侍着统治者英国人,喜欢看电影听高雅的英文老歌,斯格特笔下的这个仆人已经被抬高不知多少身价了。他不仅像夫人那样迷恋电影及电影插曲,而且还陶醉于莫克森.格里菲家藏得那些音乐唱片。莫克森.格里菲家有一台类似的两用机,还有一堆唱片。莫克森.格里菲夫妇经常在那些喜欢饭后跳舞的年轻朋友来访时放这些唱片,伊布拉西姆总是藏在走廊附近,一边看一边听。卢西夫人收听《爱神之歌》,他就站在偷听的地方,停下手里的活儿,伴着古老的曲子的节奏,一上一下地点着脑袋。每次,夫人去看电影,都会让伊布拉西姆陪同,他也喜欢看电影,这些习惯都是他在英国养成的,或许是因为看电影是享受之一,是优雅的行为。小说第五章,夫人让他去买电影票,什么都没说,他自己反问道:“夫人自己去吗?”夫人知道他的心意,便说:“怎么会不让你去?哪有不让你去之理?”夫人问他会上映什么片子,他张嘴就能说出一些老片,比如布达.卡西迪,孙当斯?基德,保罗?纽曼,罗伯特?赖德福等等。可见,他从未把自己当成普通的仆人而已,而是仅次于英国人却高于印度人的绅士。伊布拉西姆的父亲曾经是莫克森.格里菲夫妇的仆人,他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英国上流社会的生活,那个时候他获准陪同莫克森.格里菲夫妇去看电影,回来路上,莫克森.格里菲夫妇还经常用乌尔都语夹杂着英语同他讨论电影结局等等,因此看电影并且做评论的习惯他是从小就开始模仿的,后来他成为塔斯克上校夫妇的仆人后,他也经常与卢西夫人看电影和交谈电影相关情节,在他看来,这种事情只有白人才会去做,而印度当地人是没有这个情操的。此外,小说中还有一个小人物,那就是小花工约瑟夫,他的命运十分不幸,在司各特笔下他是一个老实,不太聪明的人。虽然这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他的出现也侧面反映了后殖民时期殖民地下层人民的命运。伊布拉西姆模仿起他的主人们,也想做“主人”,也就是印度下层人的“主人”。他把卢西花钱雇来的临时花匠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起了小花工的主人,有模有样地给小花工讲着自己的经历,使得小花工对他俯首称臣。对待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小花工,伊布拉西姆从未用恶劣的态度和言语,而是很绅士地像“父亲”一样对待他,小说中第五章约瑟夫作为被上校夫人雇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