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意义建构研究.docVIP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意义建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意义建构研究

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诗经木瓜意义建构研究   摘 要:《诗经?卫风?木瓜》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从认知视角,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广度上扩展了对《木瓜》的研究,也为大家赏析《诗经》的文学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诗经?木瓜》 概念合成理论 认知 隐喻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前600年)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计三百零五篇。因此《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木瓜》通过描述一方赠送木瓜、木桃、木李等水果和另一方回赠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表达出了双方的深厚情谊。《诗经》的主要修辞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比”主要包括当今所说的明喻和隐喻,“兴”则属于篇章层次上的隐喻。我们认为《诗经?卫风?木瓜》中运用了“比”“兴”的手法。现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深层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在20世纪80年代,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并系统阐述了隐喻的工作机制。该理论认为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单向映射。然而,简单的单向映射关系并不能解释复杂隐喻的意义生成机制和在线意义建构问题。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于20世纪90年代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概念合成理论。概念合成理论对隐喻的工作机制和动态意义建构问题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以用于分析自然语言中的诸多语言层面的意义建构问题。以往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研究多从修辞角度或文化、礼俗角度入手,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角度,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对其中的隐喻的意义建构进行分析,以期丰富对《诗经》的研究,提高大家对《诗经?卫风?木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二、概念合成理论   概念合成理论是由Gilles Fauconnier和Mark Turner在心智空间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合成理论是关于意义构建过程的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概念合成理论为隐喻的工作机制及其意义生成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解释框架,为更好地理解自然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崭新的视角。与概念隐喻理论不同的是,概念合成理论认为隐喻意义的构建不是意象图式结构从始源域到目标域之间的简单的单向映射的结果,而是概念合成网络中多个心理空间之间互相映射的结果。   (一)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概念合成的基本单位。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和交流时为了达到局部的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small conceptual packets)。简单地说,心理空间是人们在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等特定情境进行思考与交流时为便于理解而临时构建的。心理空间也是语言使用者在话语进行中所建立的虚拟的心理表征结构,具有动态性和临时性的特点。人们在交流与思考时,为了达到当下的理解与行动的目的,会不断构建新的心理空间。每个心理空间都是实时的、在线的、不断变化的结构,是以服务于当下的理解与行动为根本目的的。心理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以人们储存在记忆中的各种信息和百科知识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固定的知识结构,如概念域、框架和认知模型之上的。只有有了相关的稳定的知识结构,才会在虚拟的心理空间中形成特定的心理表征结构。心理空间是人的体验、认知模式、百科知识结构与世界互动的产物,它的建立还受到语法、语境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每个心理空间都有自己独特的范畴成员和组织结构,不同空间中的信息元素之间会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进行跨空间映射与整合,以实现概念合成。心理空间不是语言本身的组成部分,也不是语法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但语言交流却不能脱离心理空间而存在。   (二)概念合成基本网络   概念整合过程组成了一个动态的网络结构。最基本的概念合成网络是由四个心理空间构成的,分别是:输入空间I (Input space I)或称“源心理空间”(Source mental space)、输入空间II (Input space II)或称“目标心理空间”(Target mental space)、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整合空间(Blended space)四个心理空间。各个心理空间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与加工,产生出新的“层创意义”(emergent structure)。它们之间的运作过程是:两个输入空间的共有结构和抽象出来的共有信息被投射到上位的类属空间,上位类属空间是按照类比的方式建立起来的。然后,在类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