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丁蜀镇龙窑发展及选址
浅谈丁蜀镇龙窑发展及选址
摘 要:丁蜀镇陶土资源丰富,是宜兴陶瓷泥料的主产区,也是宜兴陶瓷业的中心。其制陶业历史悠久,龙窑的发展也源远流长。在龙窑修筑位置的选择上更是别具匠心,从而为丁蜀镇灿烂的陶瓷文化又增添了一抹亮色。
关键词:丁蜀镇 陶瓷 龙窑
丁蜀镇,地处宜兴最南端,东临太湖,境内山脉众多,丘陵平原交织,溪河湖荡密布。丁蜀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灿烂的陶瓷文化。丁蜀镇有着五千多年的制陶史,其陶瓷制品更是享誉中外,源远流长的陶文化,使得龙窑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从而成为丁蜀镇陶瓷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1]
一、丁蜀镇龙窑概况
龙窑是中国古代窑炉的一种形式,一般依山就势建造在合适的山坡上,也有用泥石在平地堆砌而成的,窑体呈长条形,如龙似蛇,故名。龙窑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窑底流动。
丁蜀镇陶土资源丰富,是宜兴陶瓷泥料的主产区,也是宜兴陶瓷业的中心,其龙窑的发展也源远流长。现存最早的龙窑出现在西晋时期,之后龙窑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至解放初期约有五十多条。丁蜀镇窑址分布密集,主要分布在白宕、桥南、蠡墅、边庄、汤渡、蜀山和前墅等地。[2]
过去丁蜀窑场的陶瓷烧成主要是靠龙窑,龙窑分窑头、窑身、窑尾三部分。烧龙窑,先要在窑炉房里用鹿角桩(即剃除掉枝叶的马尾松)点火烧十多个小时,然后到窑背上接火用松枝烧(龙窑窑背上设有麟眼洞,供燃料投入,根据龙窑长度设数十到上百个不等),燃料以松柴为主。由于丁蜀镇地处宜溧山地,得天独厚,松柴一般可就地取材。龙窑烧制可分预热、烧成和冷却三个阶段,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窑工凭经验根据窑内火色及坯体变化情况来控制火候和烧成时间。[3]
二、龙窑的发展历程
早在东汉时期,丁蜀镇的周围,就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生产釉陶为主、规模较大的窑场。创烧于西晋的小窑墩遗址,是丁蜀镇现存最早的龙窑。小窑墩遗址,位于周家村分洪桥边,创烧于西晋,延烧至唐宋,窑址为龙窑结构,东西长约 50米,最宽处近20米,高约10米。文化堆积包含三个不同时期。下层为西晋时期遗存,主要产品为青瓷器,胎质坚致灰白,釉色淡青或青中泛黄,器形主要有 盏、碟、钵、洗等日用器。中层为唐代堆积,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上层为宋代堆积,大都为缸、瓮等日用粗陶。小窑墩遗址,属我国古代南方的越窑青瓷系统。位于小窑墩遗址以南500米处是龙头?粢ぶ罚?也是一座晋代的青瓷窑址。窑址依坡势而建,产品主要有青瓷盘口壶、罐、钵、洗等,胎体较厚重,釉色青中泛黄,装饰有网格纹、连珠纹等。
到了六朝时期,南山北麓的青瓷窑场,在烧造技术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唐代中期到五代十国,位于丁蜀镇桃渊村涧自然村的涧窑是宜兴青瓷生产的第二个鼎盛期。龙窑利用土墩自北向南倾斜的地势建筑窑基,窑基尚有空室、挡火墙、窑床等部分保存较好。窑基残长 28.4米,窑床宽度不等,窑头2.3米,中段2.65米,尾部已残缺。窑床坡度平缓,窑壁依坡度用长方形砖坯单砖砌成。窑床底部除窑头部分用青砖铺地外,其他窑段先填0.3米烧土,后在其上铺0.17米厚的细砂层,属“软底窑”。涧龙窑烧制产品比较简朴,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罐、盘(碟)、灯盏为主。
宋元时期,宜兴青瓷日渐衰落而中断,转而集中力量发展面广量大的民用粗陶器。宋元陶窑遍布丁蜀镇周围:有青龙山北麓的缸窑山、任墅象牙山南麓窑群、南山北麓的东、西瓦龙窑、六十头窑和张泽大树北庄窑。它们都烧造中小缸或中型陶钵、陶瓮等。这种陶器无论从胎质,造型还是烧成工艺,都与过去的印纹陶器完全不同,为明清宜兴日用粗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明清时期是丁蜀镇龙窑制陶的繁盛时期。陶器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原料的利用和加工、胎釉配方的改进、成型技术、施釉方法以及烧造和装饰等工艺流程上有了显著的创新和改进。此时,丁蜀镇已出现了专门从事筑造龙窑的工匠,俗称“盘窑佬”,他们在技术上严格保密,且传子不传女。明清时期的龙窑均分布在丁蜀镇周围,如丁山青龙山南北麓、川埠宝山寺、蜀山、潜洛、上袁、汤渡建墩窑、南山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石灰山和黄泥塘等处,其大小龙窑已达四五十座之多,可见当时生产规模之大、产量之多,烧造品种日趋繁多,烧制技术更趋成熟。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 “宜兴窑”、“欧窑”和“蜀山窑”(即紫砂器窑),生产出来的均釉陶、紫砂壶等陶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大名窑亦从此载入史册。[4]
建国以后,社会稳定,人们对陶瓷产品的需求日渐扩大,传统的龙窑生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而隧道窑的出现,使得陶瓷生产实现了规模化,逐渐取代了龙窑,成为陶瓷生产的主力军,之后又出现了煤气窑、电窑等新式窑炉,龙窑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汉威 HS 7X系列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使用说明书.pdf VIP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件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PPT.ppt VIP
- “电—能—碳”模型构建与碳排放预测:以江苏为例进行实证分析.docx VIP
- 《合同风险防控要点》课件.ppt VIP
- 【山东省】DB37T 3366-2018 涉路工程技术规范(高清).pdf VIP
-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三章位置与坐标测试题.pdf VIP
- 18DX009 数据中心工程设计与安装.docx VIP
- 10KV配电系统的电流互感器2CT、3CT的比较.pdf VIP
- GB50790-2013(2019年版):±80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2019年版).pdf VIP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8章 回归分析.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