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民居建筑中陈列布展
浅谈古民居建筑中陈列布展
[摘要]古民居建筑?c博物馆,两者均具历史的厚重。如何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古建筑在见证城市历史发展轨迹的同时,展现特色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是民俗博物馆策展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天水民俗博物馆在古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为例,探讨了如何在文物保护为主的前提下,合理加以利用,策划出个性特征鲜明、展览定位准确、展览内容丰富、展示形式新颖的民俗类展览。
[关键词]古民居;民俗文化;陈列展示
[中图分类号]G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71-02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空前发展。其中,民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发展迅速。作为展示民俗和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主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的责任就是将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民俗文化保存起来,选择其中经典的部分加以展示陈列,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推广宣传,让观众通过展览追忆历史,学习传统文化,了解先辈们创造的精神财富,增强民族自信心。这也是当代民俗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和任务。
目前,我国有部分民俗博物馆是以古建筑作为馆舍。这些建筑,或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是省、市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如何在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有效加以利用,是古建筑或遗址类博物馆在陈列展览艺术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为载体,展示天水民俗、民居文化的专题博物馆。馆址原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宅子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由12个四合院、78座单体古建筑组合而成。主体建筑均为明代建筑,梁柱硕大,用料考究。直棂隔扇门窗、栏板梁头、斗拱雀替等雕刻技法精湛,蕴含着极其浓厚的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
由于历史原因,南宅子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明代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且由胡氏后裔延续居住,历时400多年,在全国罕见。2003年,天水市政府对南宅子原有居民和商户进行了整体搬迁,搬迁后的南宅子交由天水市博物馆管理。天水市博物馆对南宅子现有古建筑进行了保护修缮,对部分损毁建筑进行了复建,修旧如旧,以古建筑为载体,广泛征集民间流散文物,开辟了常设展览,首次在古建筑展厅进行了展览的尝试。2013年8月,天水市博物馆实施了天水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工程,笔者有幸作为天水民俗博物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工程项目建设方代表和展览策展人参与了此项工作。该展览利用南宅子现有的古建筑格局,对展览内容、展陈方式和展览用材、工艺等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展览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艺术性和趣味性,达到了古建筑与民俗文化展示利用的完美结合。
本文以此展览为例,就古民居建筑中陈列布展的一些具体作法和尝试试作探讨。
一、展览主题与地域性文化有机结合
天水民俗博物馆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为依托的一处民俗文化旅游场所,主体建筑均为明代所建。自建成之后,未进行过大的翻修,至今依然保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我国现存的古民居建筑中极为罕见。其古建筑本身就是很有特色的展品。天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伴随着历史变迁,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作用下,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天水民俗文化传承有序,特色鲜明。目前,已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3项。如何将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和展示,并与古建筑有机结合,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天水市博物馆在此次“秦州遗韵”专题陈列的布展中,确定了以胡氏古民居建筑为载体,以场景复原为展示手段,将天水地域的民俗文化与馆藏文物有机结合,重点反映秦州民俗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历史传承。展览的内容设计中,有全面展现明清时期秦州官宦人家生活起居、读书、祝寿、婚庆、祭祖的生活场景;有目前国内已知的清代最大的“海屋添筹”刺绣寿幛;有做工精美、地域文化浓厚的香包、刺绣、银饰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俗文物和生活物品;有独具特色、传承至今,反映当地民间祭祖习俗的祖宗堂、祖宗影像图;有突出反映天水传统秦腔戏剧的天水鸿盛社秦腔戏剧脸谱;也有反映天水明清时期木雕工艺水平的民居建筑构件。同时,编创制作了两部以反映天水古城风貌和民间故事为题材的三维动漫片《老天水》和《织锦寄情》;复建了两座仿古建筑。
整个展览形式自然、和谐,展览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展览、展具随院落和主题而变化。民俗文化专题陈列和场景复原、民俗文化展演各展览单元之间段落清晰,呈现出“多元统一”的协调关系,发挥了藏品优势,突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