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琴文化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古琴文化意蕴

浅谈古琴文化意蕴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在古代称作“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4000余年,据历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本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古琴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千百年来一直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位列“琴棋书画”之首。相传王母娘娘在天宫瑶池宴请诸神演奏而得“瑶琴”的美名。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是中国古代文人引以为傲的四项技能,也是四种艺术。其中琴乐是中国历史上渊源最为久远而又持续不断的一种器乐形式,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历代文人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更是其自我陶冶的一种雅好。古琴虽然很少在公众场合演奏,现代人对它的了解十分有限,但是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彩性,其中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古琴的琴体结构本身,文化内涵积淀厚重   中国古琴的形制,大约在汉魏时期就基本固定下来(七弦琴)并一直延续至今。古琴由桐木和梓木所制,由来颇有典故,最早的古琴为何人所制,传说不一,一说为神农所制,一说为伏羲所制。始为五根弦,名五弦琴,古代典籍有“舜以五弦之琴以歌南风,而天下治”的记载。至周,文王拘?里七载,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把,青幽哀怨,谓之文弦;后武王伐纣,为鼓舞士气又添弦一根,谓之武玄,从此而成七弦。古琴依人身凤形而制,独木而成,其结构富有分寸讲究。有头、有颈、有肩、有腰、有尾、有足,为扁平的狭长体。琴身要求底用梓木,面用桐木,底平面穹,中空。底面有两个共鸣孔凤沼、龙池各有所讲,凤沼,取凤凰来仪、沐浴自如之义;龙池,龙为变化之物,潜于深池,迹虽隐而声自出。琴面呈拱弧形,代表天;琴底平,则代表地,象征古代的天圆地方说。额宽腰窄象征尊卑之别。琴身全长3尺6寸5分,象征一年有365天。琴身外侧有13颗圆点,被称做“徽”,可以弹奏出许许多多泛音和按音,象征一年有12个月,中间第七徽象征闰月。琴肩下面的凤翅处,最宽的部分为8寸,象征一年有8大节气。凤腰为琴身最窄的部分,宽4寸,象征每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琴身厚为2寸,象征着阴阳二义。琴原为五弦,五根弦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外合金木水火土,内合宫商角徵羽。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从古琴独特的形制、结构及发展历史来看,古琴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技巧和感人,而在于心境和自然,天人合一是一个弹琴者最终的归宿,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像古琴这样本身蕴涵着这么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神韵,即富有教化人伦的深意,在古今中外的乐器中,是绝无仅有的。   古琴的弹奏讲究很多琴道、琴德方面的文化素养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静态的美,这也是为什么古琴最适宜于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追求的意境配合,这就是古琴音乐艺术所讲的“琴道”。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其文化修养品位与思想境界的象征。众所周知,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周游列国,还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留下“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痴“琴”的佳话;战国时期的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成为千古流传的美谈;“三国”时孔明巧施空城计,操琴退司马十万大军的故事;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在他的名篇《?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恬静淡泊的境界。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中足以显示古琴善通灵性,操琴者须深谙琴道,修有琴德方可为之,因此,自古以来,琴家往往都操守“五不弹”之原则:其一,疾风甚雨不弹,疾风声枯,甚雨音拙,所以不弹。其二,于尘市不弹。尘市喧闹,嘈杂不静,俗气又重,与琴文化精神相违。其三,对俗子不弹。市井粗俗之人,不解雅趣,不识风情,难体琴道之妙,自然不为知音。其四,不坐不弹。操琴须气定神闲,不可有浮躁之气。故琴家不能立而弹琴。其五,衣冠不整不弹。琴家操琴时,须洁净身心而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如《红楼梦》第八十六回中写道:“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仪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身心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