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学与哲学儒学诠释的两种形态-中国社会科学网
经学与哲学 :儒学诠释的两种形态
景 海 峰
从诠释学的理路,而不是既有的思想史或儒学史的方式,我们大致可以把儒家经典诠释的形态区分
为两种:一种是围绕着文本的注疏式理解,意义的生成和扩展也是在字斟句酌的解释之中完成的;另一
种即观念的演绎,文本只是作为材料被不断地选取并加以阐发。前一种方式较为符合古典知识相对封闭
的传承要求,而后者则充满了现代性发散与扩张的色彩,由此形成了不同文明传统之间的自由穿梭态势
和观念的交织与叠加。宗教传统宣教式的经院哲学和古典儒家的经学形态,比较接近于第一种方式,而
近代 以来的系统哲学创造则大大地充实了后一种做法的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儒学的发展及其思
想内容的扩张,主要是通过经学形式来实现的;只是到了近代,随着西学东渐和现代性的不断浸润,其
选择的方式才有了多元化的可能,并且在哲学创造的形态之下得到了一定的延续和发展。作为经学的儒
学和作为哲学的儒学是儒家诠释的两种基本形态,就具体 内容而言,它们各 自的形式又可以是多种多样
和丰富多彩的,这里只是 以宏观类别来概言之。
作为经学的儒学
从诠释的角度而言,经学是一种延续和扩展儒家知识的方式,而不简单是一门学问,更不是一个思
想流派 。
儒家作为远古三代文化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其学脉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源头深处,其思想的创辟也依
赖于远古文明所积累下来的各种遗典。 《庄子 ·天运》记载有: “孔子谓老聃 日: 丘‘治 《诗》、 《书》、
《礼》、《乐》、 《易》、《春秋》六经。”’《礼记 ·经解》所言 “六教”,亦本之于这六种典籍。可见远古
文明的遗产是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基础,对这些原典的不断阐释构成了儒学发展的不竭动力。围绕着这
些经典,历代儒家人物结合 自身所处时代的问题,不断地抽绎出可解释的各种元素来,绾结为新的意
义,使凝固的文字变成了永不枯涸的灵动精神之源。正像诠释学家特雷西 (D.Tracy)所说的: “经典
性文本透过其效应史向外延伸,最终被另一时代的另一解释者所接受。解释者则不断向前拓展,不断穿
越对经典文本的前在理解和既定期待。文本和解释者相互作用,解释者和文本之间的相互作用无从避
免。”…这些文本的可解释性和宽广的解释域来 自于它的原初性,人类文明的基本话题和源头之处的凝
思,基本上都涵容在了这些表达之中,这构成了经学厚实的基础。因而,以经典诠释为中心的儒家经学
不同于诸子之学,它的目标是文明基础的永固性和恒久性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 “常道”。早在汉代,
《白虎通》即训 “经”为 “常”,以 “五常”配五经;刘熙 《释名》亦将 “经”作为常典, “如径路无
所不通,可常用也”。l2后来的儒者在讲到经学的意义和经书的道理时,也强调这只是人伦 日用之事,
如布帛菽粟、穿衣吃饭,须臾不可离也。即使在经学已经完全解体的现代,熊十力先生于 《读经示要》
(1945)中,还是在反复讲 “经为常道不可不读”的道理。他说: “今夫沙漠厚积而伏流潜奔,重阴蔽
12 《哲学动态》2014年第 4期
天而太阳无损,风雨如晦而鸡鸣不已。常道不绝于人心,辟如鸡鸣开旦,风雨不可常也;太阳赫赫,重
阴不可久也;河海洋洋,沙漠非能障也。经者常道,万理之所汇通,群学之所会归也。世际明夷,人习
于肤浅而不究本源 ,则以为西学输入 ,吾之经学已无立足处,岂有识之所能忍哉 !”L3熊十力认为中土
学术,可分为义理、经济、考据、词章四科, “言中学,则四科摄尽;四科之繁,可以六经摄尽”。l4这
和马一浮先生 “六艺该摄一切学术”的说法,庶几相近 ,可为呼应。
作为 “常道”的 “经”,具有无限的包容性和扩展性,可以释解一切问题,因为原初经验世界的全
部积累都提炼和浓缩到了这些文字记忆当中,作为处世的根本原则,它能够应对各种千变万化的事项,
所谓 “以不变应万变”,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 “宗”,这便是 “常道”。作为一般的训诫性原则,经
文一般表达得极为模糊,预留了非常广阔的训释空间,可供后人因时、因地制宜而用之。而历史人物、
事件的记述或制度等事项,则可以作比拟性的联想 ,用类推逻辑的方式去效法处理。但经文的思想浓度
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永久稀释下去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不断地扩容,即增加 “经”的
数量,所以从最初的六经就有了后来的九经、十一经、十三经,使得 “经”本身能够持续地保有足够
的思想张力。需要强调的是,量的增加只是巩固经典强度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还在于思想内涵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