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郁达夫散文语言艺术和审美效应
浅谈郁达夫散文语言艺术和审美效应
摘要:郁达夫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语言艺术,表现为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选用,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词语;长句短句、整句和散句的变化运用;古典文学词汇的融入,诗与文的结合等方面,从而获得语言和谐流畅、具体形象、疏密有致和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其幽默与讽刺的语言,是艺术的时尚,也是时代的需要,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又能令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郁达夫散文 语言艺术 审美效应
郁达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坛上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短短二十多年的文学生涯,留给了后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他不仅在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具有深厚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而热情坦荡的鲜明风格。这一风格也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中。”①在散文领域,他同样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小品、书简、游记、杂文、日记体和传记体)和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其散文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质,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洋溢着荡气回肠的石的氛围。“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时映霞蔚。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他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f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往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②其散文在字里行间充满了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愁闷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读郁达夫的散文,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令人陶醉,在字里行间感悟到一种细腻的柔情,一种淡淡的落寞,一种无可奈何的伤感,从而获得一种如诗如乐的美感。郁达夫散文之所以能获得这样的成就,有如此的艺术魅力,除了作者精通文学艺术理论,并具有很深的造诣外,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丰富的学识、奔放的感情和生动的语言表现力”③,本文即从语言的表现力这一角度,对郁达夫散文所产生的特殊审美效应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讲究词语的选用
(一)以词造境,由“境语”言“心语”。
郁达夫的散文,在行文中很讲究词语的选用,看似普通的一词,实为作者的匠心所在,行文中往往通过一个词,营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境界,使其散文获得了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
在《故都的秋》中,写到自己在一个远离人海的“破屋的院子里”,或“破屋腰中”中品秋。两个“破”字,由“境语”言“心语”,使境界顿出,给人以深深的落寞之感。又,在这静悄悄的早晨,那境界,自然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类同;之后,将扫帚留在尘土上的痕迹描绘为“丝纹”写得“细腻”而“清闲”,可谓是用心来体味“极细微,极柔软”的“落蕊”,营造诱发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失落与感伤之情;而那秋风和秋雨,虽无“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婉,但同样给人以萧索的感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一些形象,经作者认真琢磨的精细词语的描绘,一幅萧瑟、落寞、悲凉的图画跃然纸上,折射出作者此时此刻独特的心境,使散文获得了富有生气的艺术效果。这种出色的抒情手法,通过准确的景色描写,用词造境,由景入情,又由情统一景,不仅构建了环境,设置了场景,还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情调,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把握尺度,由“象”表“意”。
作为客体的“象”,只有沾染、渗透了作者情感的“意”之后,所形成的主、客为一体的意象,才富有其丰富的内涵。
在《闽游滴沥之二》中,作者这样描写闽江的秀丽:“……扬子江没有她的绿,富春江不及她的曲,珠江比不上她的静。” “闽江”这个客观实体,作者赋予的“意”为三江的“绿”“曲”“静”都不及她,使这个客体的“闽江”从色彩、形状、情态上呈现出其独特美感和优势;不仅使语言活泼多变而富有生气,同时倾注了作者对闽江的赞美。在《一个人在途上》,当回忆完夭折的龙儿当年与自己欢笑着摘枣的情景后,这样写到:“今年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熟透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睡在床上,有时候且哭且谈,总要到更深人静,方能入睡。在这样幽幽的谈话中,最怕听的就是这滴答的坠枣之声。”这里的“枣子辞枝自落”“坠枣”的谐音双关用得恰到好处,即隐含了作者“早失子”的悲伤,又倾注了作者对龙儿的追思,读罢,一股失子之痛的悲楚之情扑面而来,令人为之动容。正如骆小所所说的“撇开语境,孤立地看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即使写得再漂亮,再出奇,也是没有审美价值的。个性化的语言,如果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就如鱼离开了水,花离开了树,就失去了生命。”④
(三)摹声绘音,“声”中含“情”。
郁达夫的散文是其性情的真实表露,其“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⑤。其行文中的摹声和绘音(即象声词的使用),即是生活的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