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创作风格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创作风格
摘要:伟大诗人陶渊明毕生追求质朴自然、称情适意的自由生活和旷远恬静的人生境界,他长期居住在农村,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首创了具有冲淡自然之美的诗歌艺术境界,表达了自己的人格和理想。
关键词:陶渊明 田园诗歌 自然真淳 人生写照
公元405年,41岁的陶渊明在历尽沧桑后决定与官场辞别,过自己向往的朴素的田园生活。《归去来兮辞》便是宣言书,因为他“质朴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不愿与官场人物同流合污,保持自己耿介脱俗的情操,所以痛悔“心为形役”,他“深愧平生之志”的原因是不愿与军阀、官吏为伍,官场的腐败已昭然可视,那么他高洁的品性已尽在不言中。
陶渊明的美学思想具有清淡、真淳、放旷三种形态,其中清淡居于支配地位,是其美学思想的主体,真淳和自然决定了他服膺自然,以“真”、“善”衡量一切事物价值的标准,这些表现在诗作上,即为质朴自然。尤其是田园诗以情写物,将深挚的情感倾注于田园景物的描写中,创造出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是纯真的美。那些别具一格的指斥时事之作也是他积极人生观的侧面反映,表现出艺术上的含蓄美。农村对他来说,既是现实又是理想的世界,他立足田园,一边歌唱,一边劳动。陶渊明的归田决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回归到另一现实中,将他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通过恬静、幽穆的田园诗艺术地再现出来,具有理想与现实结合的美。
陶渊明决定辞官的第二年,即公元406年,他做了《归园田居》(五首),带着自己的田园梦从彭泽归来,实现了他由从政转志笔耕的心愿。从此,立足于更为广阔的社会中,开始了自己的田园追求,力耕与笔耕结合,开创了田园诗派。春耕、夏锄、秋收等劳作熔铸了他的语言和诗风,使他描绘出一幅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质朴、自然、平淡、和谐的艺术境界。《归园田居》(其一)云: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开门见山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孤傲、与世不和的性格。“性本爱丘山”是自己所选择道路和方向的理由,也是全文的伏笔。痛心回首,在官十三年,犹如三十载,反映了他失去自由、度日如年的心情。旧居是一个清静自由的天地,农家田园的景色使他深感重返自然的愉悦,对大自然的向往,正意味着对官场的厌恶。运用的手法是极为平易自然的,而描写的景物又是多么平凡习见,农舍、草屋、榆柳、桃李等在农村是平常不过的,鸡鸣犬吠之声尤为村居者所习闻。这里既无高堂华屋,奇卉异木,又无丝竹管乐,而是一片朴素宁静的气氛,呈现出丰富的诗情画意,使人心旷神怡,这正体现出诗人高尚的志趣。同时,语言的质朴如从肝胆中自然流出,“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这些诗句平淡如口语,每一句又都有着淳厚古朴气象,寄寓着诗人的社会理想,其心态性情全跃然纸上。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陶诗“气象浑雄,难以句摘”,这首诗可为适例。它整体是一个和谐、朴素、平淡、自然的世界,朴素静谧、简朴富有生气的环境景色,使一直追求自然,又不肯违背自己刚直方正人格去求取功名的陶渊明过上了称情适意的生活。在当时人欲横流的现实中,诗人这种不慕富贵、安于贫贱的恬淡情怀与超然旷远是非常难得的。全诗既反映了朴素自然的田园风物美,又闪烁着诗人理想的光辉。
陶渊明归田近十年,朝廷曾两次以著作郎、著作佐郎征召,但篡晋形势使他大为伤脑,生活的贫困也使他压力很大,他不断对社会现实与人生进行反思,《饮酒二十首》与《杂诗八首》大多作于此时,《饮酒》组诗极负盛名,尤其是其中第五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马车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归隐,并非居于偏僻岩穴中,而是“结庐在人境”。由于他养气浩然,怀抱超旷,蔑彼结驷,不涉朝市,因而从生活环境到心境都十分宁静,生活称情适意,或采菊饮酒,或举首观山,悠然自娱。诗人从日夕鸟归的景象中领悟到万物都任自然、适性自足的趣味,自身正从返朴归真的行为中,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意义。这首诗之所以激动人心,就在于他创造了一个宁静平和的精神境界。人、山、川、空气、飞鸟、菊花,原本只是一和谐之整体,“悠然”见者,盖无可无不可,非有意为之,乃无意间之相遇。在此物我泯一的境界中,人生之各种真谛实已寓含其中,然亦不须说,不必说,已经尽在意中。忘言者,正在不言中也。这留给人的是一种无尽的向往,美的感觉正在这无尽的向往、韵味中。
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