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鳢苗种关键培养技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杂交鳢苗种关键培养技术 作者: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胡雄 旺海饲料实业有限公司 邓一清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殖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认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笔者通过一线实践经验总结了杂交鳢苗种的生物学特征及培育关键点,以供参考。 生鱼是对斑鳢、乌鳢等鳢科鱼类的俗称,目前养殖的品种主要有斑鳢、乌鳢和杂交鳢,顺德地区是我国生鱼养殖的制高点,平均亩产过万斤,养殖品种主要为杂交鳢,俗称杂交生鱼。杂交生鱼是以乌鳢(山东种或湖南种)为父本,斑鳢(广东种)为母本,通过杂交获得的子一代。杂交鳢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容易驯化为摄食人工配合饲料等杂交优势,目前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苗种培育是水产动物人工繁殖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多数鱼类而言,仔鱼期被认为是整个养殖周期中最关键的阶段,生鱼苗种培育尤其如此。即使在养殖水平最高的顺德区域,苗种培育成活率平均仅为2成,技术较好的养户成活率也仅为5成。因此,本文通过阐述生鱼苗种的生物学特性,思考并提出生鱼苗种培育的关键技术,以期为业者提供参考。 一、生鱼苗的生物学特征 1、孵化出膜至放苗前的生长规律 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为4mm。体色呈灰黑色带棕黄色。体前段膨大,后部细小,形似小蝌蚪。此时鱼苗借助油球浮力,鱼体侧卧悬于水面,运动力微弱,偶尔做微弱的摆动,长时间保持侧卧状。此时鱼苗集群。 孵出后2天,全长约5.5mm,油球开始从鱼体的一侧转移到腹部正常位置,此时鱼苗体色发黑,集群,形成黑色的一团浮于水面。此时鱼苗仍很少活动。 孵出后3天,全长约6.5mm。身体很黑,下颚突出于上颚之前。此时,仔鱼尾部频繁摆动,运动能力增强,能做短距离的水平游动。仔鱼有负趋光性,喜集群在隐蔽的地方。 孵出后4天,全长约7mm,身体全黑。鱼苗集群朝一定方向沿池边游动。卵黄囊开始缩小。 仔鱼孵出后3-4天是用户从苗场拿苗的阶段,鱼苗通过充氧袋运输到放苗地点。 2、放苗后的生长规律 放苗当天(即孵化后第3-4天),鱼苗全身为黑色,全长约7mm,鱼苗卵黄囊开始消失,生鱼开始觅食,摄食小型浮游动物。鱼苗在离水面10cm左右的浅水层成群游动。 放苗3天后,仔鱼头部开始转变为黄色,眼睛先转变为黄色,俗称“小金眼”,之后头部全转变为黄色,成为“大金眼”。此时鱼苗全长为12mm,鱼苗在水层不同层面快速游动,大量觅食浮游动物,主要为活动力较强的枝角类。鱼苗听到响声,迅速散开,之后又聚集。鱼苗鳃上器官基本形成,开始吞吸空气,对低溶氧有一定的耐受作用。 放苗后8天,仔鱼体色全部转变为黄色,俗称“黄肉期”,鱼苗生长迅速,全长约3cm。集群现象消失。鱼苗开始主要生活在底层,仅在水体溶氧不足时,到水面吞吸空气。此时规格差异变大,残食现象开始发生,如果食物不足,大量鱼苗会被同伴摄食。 放苗后11天,鱼苗体色转变为青色,此时鱼苗全长为4.2cm,规格继续差异变大,部分生长速度快的个体体长达到5cm,规格大于平均规格1倍以上,主要摄食同类。此时需及时分筛,保持养殖水体中鱼苗规格一致,避免残食损失。此时鱼苗基本与成鱼体色、体型、习性一致。 3、夜间集群规律 鱼苗从孵出后即开始营集群生活,这种集群生活一直持续到7日龄左右。孵出后前3天,鱼苗在孵化池内,聚集在死卵或者池边,沿附着物缓缓游动。放苗后,鱼苗集群在水草或者光线较弱的区域,夜间更为严重,这种集群行为可能与亲鱼的护幼行为相关,但对养殖管理极为不利,大量鱼苗聚集,容易导致该区域氧气不足,而此时仔鱼的鳃上器官还未发育成形,仔鱼无法吞吸空气进行辅助呼吸,严重影响鱼苗生长发育甚至造成鱼苗窒息死亡。 4、消化道发育规律 生鱼出苗时,鱼体借油球的浮力侧卧在水面,此时头部腹面和身体腹面与卵黄囊愈合,口腔与口裂均未形成。消化道内部尚未形成管腔,消化道前部与卵黄囊愈合,末端伸至肛门处。 孵化后3天,仔鱼油球缩小,水温较高时已基本吸收完毕。仔鱼口腔、食道、胃、肠分化明显。但此时仔鱼还无法主动摄食浮游动物,胃肠道壁很薄。 孵出后5天,鱼苗胃内充满食物,食物主要为枝角类幼体。说明仔鱼开始摄食小个体的浮游动物。此时如果枝角类过大,仔鱼肠道无法消化,会导致鱼苗肠道堵塞,鱼苗死亡。 7日龄的仔鱼,胃腔变大、胃壁变厚,肝胰脏,幽门、贲门胃形成,胃内充满大量食物,且多为大型的枝角类。 12日龄后,胃壁肌肉结实、幽门盲囊形成,各器官发育完善,基本与成鱼器官一致。 从消化系统发育情况来看,可初步得出仔鱼的投喂策略:仔鱼出膜后1-3天,主要靠卵黄囊提供营养,无须提供食物;3日龄-5日龄,提供小型浮游动物,主要为轮虫、枝角类幼体,如果提供大型浮游动物,将会导致仔鱼摄食后不消化,肠道阻塞死亡。7日龄阶段可大量提供浮游动物,包括大型浮游动物,以满足鱼苗大量摄食的需求,减少规格分化

文档评论(0)

beifangl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