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都市之家缺失淡化与异化
浅谈都市之家缺失淡化与异化
摘 要:“家”是都市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要素,它折射出城市的社会背景、人性善恶和道德碰撞。本文对现代文学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分类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家”形象的演变、偏离。
关键词:都市文学 家 城市 城市不仅是一块地方,而且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主要属性为多样化和兴奋的独特生活方式,每个城市都因为其独特的城市符号而熠熠生辉,如北京以皇家贵族的气质而尊贵,然而再多样化、再新潮的生活方式也万变不离其宗,因为有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根”在紧紧维系。
在上海,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使上海显示出独特的都市文化形态:它是脱离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的所在,让人自由;它是移植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所在,让人神往。然而真正进入这座城市才能意识到这座都市的心理状态是漂泊,浓厚的欧化氛围中始终弥漫着东方情愫,家的需求与温暖在声色之娱过后成为孤独心灵的依托。
作为传统文化道德体系的社会支点,新文化运动以来,家成了封建礼教的象征、落后腐朽的代表,是羁绊个性自由的囚笼。逃离家庭束缚成为新文学的主题,然而人们在获得极大的自由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家的保护,精神的危机感和荒芜感也油然而生。 “家”作为一个和谐安谧的充满伦理秩序和人文情感的所在,在由乡土中国向都市中国转变的过程中被遗忘,它不是徘徊在街景中的新感觉派作家?]洒文学激情的地方,不是身怀使命的左翼作家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可以顾及的地方,也不是张爱玲笔下寻常百姓人家生活的温暖家园。“家”的概念在19世纪30、40年代的上海由缺失,到被淡化、异化,伴随而来的一系列伦理观念也被湮没在都市的灯红酒绿之中。
一、新感觉派作品中“家”的缺失
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新感觉派的最先将笔触着眼于新潮的都市生活,物化世界刺激着人们的感官,精神世界的情色颓荡人们的意识,然而纵情享受之后,就会发现繁华背后的破败、欢乐掩盖下的悲凉,生命亢奋之后的寂寞与孤独都无处排遣,人们以为走进了一个光的所在,却又落入了影的深渊。在这造在地狱上的天堂――上海,人人都是其中的流浪儿。心灵的荒芜源于无根可寻,无根可寻又源于都市中“家”的缺失。
家在新感觉派作品中大多是匮乏的,小说中出场的男女大都是一些孤立的存在,没有家庭身份的限制,游荡在公共场所中的女性只有一个身份――摩登女郎,她们和婚姻爱情绝缘,徒留物欲的享受和情欲的沉迷;跟随其后的男性都是失意的都市流浪者,这些人无父无母、面目模糊、来去自由,彻底摆脱了家的枷锁。各色人物仅仅是为了完成物欲的邂逅而存在于短暂的时空里,即最具都市气息的舞厅、咖啡厅、赛马场、旅馆、街道。潦倒、放荡的人生就像散场的电影院、夜总会,是落寞的狂欢、狂欢后的落寞。
繁华的物化世界使都市人的精神世界显得更加贫乏,常态的无所依托使都市人的心灵极度疲惫,这时家不再是人们唾弃和逃离的对象,而成为人们在迷离里的精神栖居地。深夜孤独的水手不停地呼唤:“家在哪儿呀?家啊!”舞厅里的醉鬼则嚷道:“告诉你,我的家在我的鼻子里边,今儿我把鼻子留在家里,忘了带出来了。”醉鬼类似于神经错乱的呓语,正暗示家在都市中的存在是荒芜的。能够回家也成为《街景》中老乞丐几十年的愿望,“真想回家去呢!死也要死在家里的。家啊!家啊!”。梦想的家幻变成了他临终前盲眼中最后一丝回光返照,少小离家时混合着亲人面孔的铁轨成了最后压死他的车轮。
因为都市中“家”的缺失,新感觉派就营造另一种“家”的存在――对故乡的回忆。通过对旧宅生活细节的回忆,穆时英在《旧宅》中表达了对家庭和亲情以及自己美好少年时光的眷恋。《公墓》以感伤的情调和充满抒情性的语言讲述自己在青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一段凄婉的恋情,墓园对“我”来说就是家园,因为那里有母亲,作者一反描写都市时所用的生硬笔触,而是用融注自己生命和情感的语言来传达对故乡、童年,以及对家庭和亲情的思念和向往。
二、《子夜》中“家”的淡化
与新感觉派同时的左翼作家群,有着更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试图通过都市的影响力来为革命造势,茅盾在《子夜》中以一个社会科学家的笔触描写了19世纪30年代的上海,金融市场的尔虞我诈、民族工业的夹缝求生、革命浪潮的风起云涌,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让作者的笔触一直无暇顾及最普通的家庭生活,吴公馆被遗忘在了风云变幻的上海滩,“家”在《子夜》中被淡化。
吴老太爷来上海第一天就受刺激而亡,而他的死,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悲怆,甚至人们并不以为意。灵堂前不是一副痛失亲人的哀景,而是交换消息、洽谈生意、寻欢作乐的喧哗景象:赵伯韬忙于拉人做公债的多头;交际花徐曼丽大显身手,不愿失去绝好的拉客机会;经纪人韩梦翔、诗人范博文簇拥讨论战争的胜败、公债的涨跌;儿媳林佩瑶躲在小客厅里和旧恋人雷鸣偷情……若说外人对此漠不关心,父亲的死在儿子吴荪甫眼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