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法国诗学空间意识表达兼及中法诗学汇通
浅谈法国诗学空间意识表达兼及中法诗学汇通
内容摘要:法兰西现代文学艺术及其诗学拥有十分丰赡的空间意识品格,显示出了法兰西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体征与文化的包容性魅力,但国内学界就此方面的关注则显得少而零散。本文试图从关乎法国诗学文体空间与媒介空间理论的建构入手,在纵向上大致梳理与总结了法国自18世纪以来在此方面的重要成果与特色,在横向上着意植入中国诗学的空间元素及其表达意向,这样我们便在跨文化与跨学科层面,探讨中法诗学空间意识的表达方式及其内涵的共性与差异性,从互证到互识,从殊相到共相的和而不同的文心。
关键词:法国诗学 空间意识 中国诗学
法国现代文学艺术的空间意识,经历了从诗歌、绘画与音乐到小说,即从单一艺术门类走向寻求跨艺术门类的共同艺术规律的美学思考过程。作为诗歌大国,诗学理论的空间意识主要建立在通感、想象力、意境和空白论上。被誉为“现代主义之父”的波德莱尔使诗歌的想象进入了“内心深渊”的潜意识状态,他让自然界与心灵的“森林”相应和,让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相互渗透、转移,从而产生异样而全新的生命体验,创造了与自然相“契合”的超自然的理想世界。而马拉美、兰波则是在词语的感知世界里,拓展语言的表现空间,其“空白论”使虚与实、绝对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现实与超越达至对立统一的境界。可以说,正是马拉美与巴什拉等人以主体间性为核心,把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而普鲁斯特则从另一种文体方向,开创了现代小说的空间美学形态――“意识流”小说的跨越时空的蒙太奇叙事手法。普氏颠覆了传统的真实观,他的“非自主的记忆”展示了潜意识的空间化叙事,这一时间诗学的革命,是对传统的现实主义叙事的超越,而这样的表现方式和诗学观念,是与柏格森直觉主义理论和“绵延”学说,有着共同的现代美学品质。我们看到,后来的巴什拉的“空间诗学”也是将艺术的真实赋予了现象学美学的观照,他让意识与潜意识贯穿诗与意境的全身,让观念融入“元素诗学”与“梦想的斜坡”。
法国文学的空间理论是极为丰富的,一方面主要凸显在诗歌的通感与意境和小说“意识流”超时空的多元空间形态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绘画和音乐艺术的高度关注上。18世纪,杜?博斯神父曾著有《关于诗和绘画的批评思考》(1719年)。卢梭在其《论语言的起源》中,就从审美的角度,对绘画与音乐的语言色彩做了比较和剖析。而狄德罗则写下了《绘画论》。我们还看到,对启蒙运动的敬仰和对卢梭的崇拜,以及旅居意大利7年的经历,19世纪上半叶文学主将之一的司汤达,通过对意大利民族革命运动以及文学、音乐与绘画的关注,表达其文学理想和艺术见解。他首先以音乐家评传《海顿、莫扎特、梅达斯泰斯的生平》(1815年)登上文坛,后来还出版了传记作品《罗西尼的一生》(1825年)。当然更重要的是他那部著名的文论《拉辛与莎士比亚》,其中就专门论述了《美术中的浪漫主义》。此外他还写下了另一部关于意大利艺术的著作――《意大利绘画史》(1817年),当然还包括那篇著名的“导言”,在文中他分析了意大利近代绘画艺术诞生的土壤和条件,他从共和精神、公共舆论、宗教的作用、财富积累与商业贸易、国王的统治与对新兴艺术的保护、十字军东征带来的从阿拉伯人那里吸取的古希腊、罗马及东方艺术的遗产等角度展开论述。于是,造就了15―16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的辉煌。有趣的是,在20世纪“意识批评”的健将让一皮埃尔?理查那里,又发现和阐释了司汤达文学作品中绘画和音乐的元素及其所构筑的艺术世界和审美的穿透力。在此暂且不表,后面将要论及。当然,19世纪还有一部由颇有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史家和批评家泰纳所著的《艺术哲学》,更是展示了艺术(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与文学的差异与相交,纵论了艺术品的生成条件与本质和艺术中的理想以及欧洲艺术发展的进程。它以种族、环境与时代为圭皋,强调艺术品中民族气质表现的重要性,他说在绘画中勾勒出一个民族的肉体结构与本能,其作用如同文学中表达一个民族形象的精神倾向和文化结构一样重要,达到殊途同归之妙效。他的“艺术中的理想”,一方面在艺术价值的道德层面表现为“我们最钦佩的是为大众服务的精神、爱国心、一切高尚的美德、诚实、正直、荣誉感、牺牲精神、为一切高瞻远瞩的世界观献身的名义之下,发展人类的文明”(泰纳474);另一方面也重视媒介(材料)特征的重要性。因为它决定了不同艺术表现的类型。他指出:不少英国画家的天赋都画意极少而文学意味极重,他们在肉身上只看到人的精神;色彩、素描、人体的真实性与美丽在他们作品中都居于次要地位。他还说,他们不用画家的观点,而用历史家的观点,指出一个人物、一个时代的道德意识;用考古和心理学的材料组成的作品,只诉之于考古学家,而将好奇的人与哲学家排斥在外,充其量起着讽刺诗和戏剧的作用,于是,要么绘画侵入了文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