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众传播中庸缺失思考.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大众传播中庸缺失思考

现代大众传播中庸缺失思考   收稿日期:2013-11-26   作者简介:郭明磊,女,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会展与广告艺术设计研究。   摘 要:《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阐述,“中庸”是一种处事的态度与方法。《中庸》源于两千年前,经过宋代儒学家朱熹的宣扬而确立了其无坚不摧的封建统治思想地位。然而“新文化运动”后的《中庸》却成了文学家的众矢之的,百折不挠的儒家思想大起大落。时至今日,在“弹片文化”、“娱乐至上”[1]的年代,“中庸”这个两千年前古人的智慧,今天的国人是否明白;“导演”整个议程设置的大众传播又是否明白,大众传播又该如何思考缺失“中庸”的现状?试图通过阐述《中庸》中的一种智慧――“中庸”来思考现代大众传播的“中庸”缺失问题。   关键词:中庸;大众传播;儒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65-02   《中庸》是孔子及其后人对儒家思想的一个总结,先后经历了朱熹的宣扬包装,新文化运动的打压排挤,到了21世纪,《中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对飞速而来的“弹片文化”、“娱乐至上”现象,《中庸》不仅逐渐丧失其在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而且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大众传播也越来越难寻“中庸”的智慧踪迹。   一、《中庸》与“中庸”   1.何为“中庸”。《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由孔子后裔子思编著,又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宋代朱熹确立了其封建统治地位,并与被列入“四书”之一。而“中庸”的范围却要宽泛的多,陈?在《中庸的思想》中对此问题阐述道:“《中庸》与‘中庸’不同,前者是一个文本,后者则不能为此一文本所穷尽,它是中庸之道、中庸之教、中庸之德等等。[2]”《中庸》作为儒家经典,符合儒家一贯的思想,即教化人们修身、养性,自我完善,最终达到一个高度,这个高度被称为“君子”――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这符合中国传统的思想,每个个体都能通过自身反省达到至诚、至善的境界,那么整个社会都会达到一个理想的美好世界,这个美好的世界在《中庸》的开篇就有阐述,被称为“致中和”的世界:   天命之谓性,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   这个理想世界就是这种“中和”的“天人合一”。世界――每个人都至诚、慎独,整个世界就会是君子的世界,亦即无盗、无贫、无疾的完美世界。这是《中庸》乃至整个儒家思想的至高境界。《中庸》是儒家道德标准,而“中庸”是一种处事原则与方法,但现代“中庸”内涵却在慢慢扩充出《中庸》的本意,甚至扭曲。   相传,两千多年前思想家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经去过一个叫做鲁恒公庙的地方观礼,就在这里孔子遇见了“中庸”,“中庸”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的智慧宝库里。在庙里,孔子看到了一个歪着放置的瓦罐。孔子就问,为什么不把瓦罐扶正?当时庙里的人就说:“这是‘佑座之器’――欹。无水时歪斜,装上一半水就正过来了,装满了水,却反而倾倒了。”孔子由此大为感叹,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个容器至今陈列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所以《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对“中庸”的开篇阐述,何为“中”?原文解释也就是说一个人心态平和不加任何情绪的时候,叫做“中”,这并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又说“情绪表达出来了,但是符合一个度的时候”就叫做“和”。现代学者将“中庸”从现代汉语角度讲中庸两字拆分研究,例如北京大学王岳川[4]教授认为“中”为一个恰切的“度” 是在面对复杂对象时精确把握事情的“寸”。“中”的度既不能过(过分),又不能不及(达不到)。”王岳川教授还认为在对“庸”的理解上学术界并不统一。王岳川教授认为是一种“常行常道”,绝非“平庸”之意。   其实,无论从汉语言角度解释,还是从儒家本身出发,“中庸”都应该是一种处事态度,即做人做事掌握的一个“度”,这个度,不可多,不可少,恰如其分,《中庸》中对这个是如下阐述的:“恶扬善,执两用中”。舜帝卓越的领导才能就蕴含着“中庸”的思想。   那么现在所谓的“中庸”就是“无所作为”的理解已经偏离了其本意。更有甚者曲解为“老好人”就是处事中庸的说法更是谬以千里。也许“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老好人”也是一种不错的处事方式,但却绝不是“中庸”的应有之意。   2.不谋而合的哲学家们。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