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献汇编】《中国现代笑话-夸张类》[资料].doc

【古典文献汇编】《中国现代笑话-夸张类》[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典文献汇编】《中国现代笑话-夸张类》[资料]

【古典文献汇编】《中国古代笑话-夸张类》 【古典文献汇编】《中国古代笑话-夸张类》.txt恨一个人和爱一个人的区别是:一个放在嘴边,一个藏在心里。人生三愿:一是吃得下饭,二是睡得着觉,三是笑得出来。【古典文献汇编】《中国古代笑话-夸张类》 -------------------------------------------------------------------------------- 说明 夸张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二者的特点都是夸大其词、铺张扬 厉。作为笑话体裁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夸张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 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以达到笑话本身“抑恶扬善”、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 美目的。 夸张类笑话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的。通过夸张,可以变平淡为奇 崛,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而昭然,用生动之形象揭示抽象之哲理。这类笑话,最具吸引力 和说服力,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经久而难忘。这里所选的三十几个故事,无一不具有这种 特点。如旧题隋代文人侯白的《启颜录》记载为“痴生卖羊”故事,说的是南朝梁代的一位 书呆子去集市卖羚羊,别人暗中用猕猴换走了他的羚羊,他竟然没有觉察到,还认为这猕猴 就是他的羚羊,只是纳闷它为何没有了双角。这样一来,书生的“痴”也就令人过目难忘 了。再如宋人邢居实《籍川笑林》记载的张丞相不识自家字,明人陆灼《艾子后语》记载为 古齐国健忘者不识自家门、不识妻子的故事,虽然夸大了主人公健忘的特点,但却使人感到 合情合理,而无荒诞之嫌。这些故事,形象鲜明,理趣横生,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夸张类笑语总起来说,是为了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良 苦用心。欣赏这类笑话,首先要了解作者谋篇施墨的点睛之笔——夸张了什么?为何夸张? 这个“点睛之笔”是故事的“笑”眼,通过这一“笑”眼,广大读者朋友尽可在捧腹之乐中 回味作者的深层理趣。 痴生卖羊 传说南朝梁代时有一位书生,为人呆痴但又有些口才。他从来没见过羊。有一次,别人 送给他一只漂亮的羚羊,他以为是一般的羊,便用绳子拴住羚羊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他讨要的价钱并不多,但卖了好多次都没卖掉。后来集市上的人们知道了这卖羊的书生原来 很痴呆愚钝,众人便暗暗地牵来一只猕猴偷换了羚羊。这书生看到猕猴,还以为是他的羚羊 呢,只是奇怪它为何没了角,样子也变了;又看见猕猴乱蹦乱跳,心想可能是市场上的人们 把它的角锯掉了,但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疤,不足为凭,于是只好忍气吞声不做声。 集市散了,书生牵着猕猴往家赶,一路上悠哉游哉,歌而咏之曰:“我有一奇兽,能肥 也能瘦。往日馨膻气,今天一身臭。数次牵入市,三天卖不售。头上失掉皂荚子,面孔变成 橘皮皱。”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同州憨夫 隋朝初年,有一个同州人背着麦饭到京城长安售卖。行至渭水上,河里已结满了冰。他 因赶了半夜的路顿觉饥肠辘辘,想吃点麦饭,但又没带水,便砸开冰取水。他看见和碗口一 样大的冰孔,心想,这下可好了,冰孔正好当碗,遂把麦饭倒在冰孔中,倒一点,散一点, 把一袋子麦饭倒光了,也没有和成麦饭。他只顾自个儿在冰上叹惜,竟不知所措起来。 过了好长时间,冰孔里的水渐渐清澈了,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同州人乃大声疾呼道: “原来偷我麦饭的正是这个家伙!这个鬼贼真不知足,还故意仰着脸看我呢。”于是便照冰 孔挥拳打去。水混浊了,人影也不见了,他方才愤愤不平地大骂而去,并惊诧地自语道: “这个贼人刚才还在这里,怎么一转眼就走远了?”到了岸上,看见有许多细沙,便用布袋 装满沙子背回家去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卖黑豆者 隋代有一个呆痴之人,推了一小车黑豆到京城长安去售卖。走到灞桥翻了车,黑豆全掉 在水里。此人便火速回家,打算叫家人们来捞黑豆。 刚走后不久,灞桥边店铺里的人们便争着从水里捞走了黑豆,一点儿也没留下。等到那 人带家人来打捞时,河里只有一些蝌蚪,游戏往还。那人还以为蝌蚪是他的黑豆呢,便带着 人下水捞龋蝌蚪见了人,一时惊散。 此人怪叹良久,说: “黑豆啊,黑豆,你不认识我,反而背着我走去。可怕的是我不认识你了,你怎么突然 长出尾巴来啦?”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王德仁健忘 隋代有个名叫王德仁的尚书员外郎,为人最是健忘。 有一天,他退朝回尚书省,竟糊里糊涂地误入尚书令办公厅,并说这就是他的办公室, 大声传唤番官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