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论证视野下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模型建构.docVIP

科学论证视野下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模型建构.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论证视野下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模型建构

科学论证视野下科学教育教学设计模型建构   摘要:科学论证近年来在国际上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从论证与科学论证的定义和要素出发,分析科学论证与科学知识增长的关系,并据此设计科学论证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型,以期帮助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论证;科学本质;模型建构;科学教育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6)4?C0014?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科学是通过科学家个人或科学共同体内的论证过程实现的,这也是科学革命的基本特征[1]。如果能够将科学论证贯彻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国外的课程改革都已经关注到了这点,例如美国在下一代科学标准[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 Lead States 2013)]里也已经将论证练习作为培养科学家活动的中心环节。在英国国家科学课程(National Science Curriculum)已经明确提出了学生需要知道更深层次的科学知识的意义:科学观点是怎么提出的,修改的,评价的,这些都是通过论证环节得出的。所以,论证取向的教学应该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意图建构教学设计模型,帮助一线教师在此模型基础上完成科学论证取向的科学学科教学设计。在建构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搞清楚科学论证。   1 从论证到科学论证   传统逻辑将论证(argumentation)理解为一种“前提-结论”式的命题序列,认为其为一种语句、命题或陈述的集合或序列(a set/consequence/ group of sentences/propositions/statements),并展现为一种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的结构[2],前提被看做是为结论的真提供了支持或理由[3]。这表明论证是有一个严格的结构的,在这个结构中,最少存在前提和结论两个关键要素。在这个要素中,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需要有事实作为依据才具有可信度,所以,论证的要素又可分为事实、理由及结论。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论”的解释是分析和说明事理[4]。由此可见,“论”主要强调对事物的分析,从而说明事理。“证”的解释是用人物、事实来证明[5]。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证”首先需要有事实,其次根据事实进行证明。将两个字整合后,论证首先是一个分析判定的过程,这个过程还需要有事实作为分析的基础,其次,分析判定还需要有目的,即为证明道理。连接事实和事理的则为整个论证中至关重要的证明过程,论证总包含“按道理”的方面――摆事实讲道理,即使拿出了事实,还需要证明过程才可以构成完整的论证[6]。所以,论证过程需有三个关键要素,分别为事实和事理,以及连接事实和事理的证明过程。   综上所述,无论从西方的逻辑学出发,还是从论证的词源学角度出发,分析得出论证都是由事实、事理(或结论)以及连接事实与事理(或结论)的理由三个要素组成。首先,事实指的是事情的真实情况,其中,“真实”意味着是客观世界中完全没有经过加工的事实,这些事实仍然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事实都能用来解释事理(或结论),能够用来支持观点的那部分事实或数据(即证据)才能用作论证的基础。其次,事理作为论证的目的,指的是事物的道理,是在论证中经过推理后的结果,也是论证的目的。表示结果和目的的词语不止“事理”一个,所以可以使用类似的词来代替“事理”,其表达的意义是一样的。   韦氏词典(merriam-webster)中认为论证(argumentation)是建立理由和得出结论的过程[7]。根据此定义可知论证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包括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建立理由的过程(the process of forming reasons);第二部分是得出结论(the process of drawing conclusions)的过程。在第一部分中,建立理由的过程实际上也需要使用事实作为基础,只有寻找到能够用于解释的事实才能建立起理由。第二部分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用一个陈述句表达之前推理的目的(或结果)。该定义与上述对论证的分析是不谋而合的。   除了词典的定义之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论证的定义也都包含着三个关键要素,而且大多也是使用了证据、观点和推理作为要素的描述。例如比尔格(Billig)认为“论证”同时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的意义。个人性的意义是指经过严密思考的合乎逻辑的论述,即研究者经过权衡、评估、选择各种不同理由之后而推论出自己的观点,再利用实证的证据或是其他来源的资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社会性意义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持相反观点的人之间的争辩与讨论,也就是说服别人的过程[8]。希斯蒙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