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垄断策略
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垄断策略
摘要:话语垄断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争夺话语权的策略,通过扣帽子、散布假消息、谩骂、渲染、人肉搜索、限制不同声音等策略,达到对舆论的控制。话语垄断,作为民粹主义网络行为,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以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给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信息浑水状态下,话语垄断可以达到话语压制的效果。网络场域各种力量的竞争,造成网络民粹主义对语用力量的追求,最终是为了达到对批判对象的群众广场审判。话语垄断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应当对政府危机体系作出科学的调整。
关键词:话语强占;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策略
作者简介:陈龙(1965-),男,江苏扬中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媒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1)06-0157-06 收稿日期:2011-10-11
特约主持人:陈龙
主持人介绍:陈龙,江苏扬中人,现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333工程”学术带头人。著作有《大众传播学导论》、《中国电视剧创作论》等10余部;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主要从事大众传播理论、传媒文化研究。
主持人话语:新媒体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宠儿,它在全球的迅猛发展不仅改变着媒介生态格局,也对当代社会发展产生了全方位的革命性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普及,新媒体的互动性、及时性、在场性等将深刻地改写历史,不仅有力地显示出人类创造理想世界的智慧,而且有力显示出人类不懈追求理想生活的力量。从传播变革的进程来看,自媒体、流媒体的革命将成为必然。
从媒介发展史来看,手抄文字图画,对口头传播来说,是第一次传播革命;印刷媒介的发明,产生了第二次传播革命;广播电视的发明及应用掀起了第三次传播革命;第四次传播革命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前三次传播革命,社会大众尚不能成为信息传播的真正主人,第四次传播革命,则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信息方式,新媒体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本期我们所选择刊发的一组文章,分别从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对新媒体近期的种种表现及其引发的深层次问题作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学届同仁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下,有一种现象特别引人注目,一个小小的事件,稍不注意就可能在网络空间引发轩然大波,甚至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由虚拟情绪发泄演变为现实的打砸抢,直至造成社会动荡。这种网络舆论演变模式,带有很强的民粹主义倾向。
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套路化、模式化的特点,即每次有事件发生,都可以归结到用某种特定的话语结构、话语逻辑如反腐败、反贫富差距等加以解释,可以说这套话语越来越完备,以至于成为万能钥匙,可以开启每个具体事件的大门。这种模式化的话语原型结构几乎可以视为是民粹主义活动的预案。
话语存在于舆论之中,舆论以民意驱动为主导,又以舆论平息为终结。民粹主义在这一话语演进模式中不是顺其自然,而是有所作为的。这个模式越来越具有霸权性,很多情况下司法、媒体、政府都被裹挟,而显得无可奈何、无所适从。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垄断是怎么形成的?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本文拟作一理性的分析、探讨。
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垄断的成因
民粹主义话语有明显的倾向性,“人民成了不能被批评的敏感词汇,因为人民是改革进程的利益受损者和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的唯一美德保存者,每当发生贫富阶层或个体之间的社会冲突,不管谁是有道理者,互联网的往往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民意”总是自然地压倒性地倾向于弱势者一方,对于强调理性讨论的知识分子的发言总是不屑一顾,或者口诛笔伐。”按照英国学者保罗?塔格特的解释,“哪些是人民,哪些不是人民,在实践中民粹主义者更容易确定后者。对社会集团的妖魔化,特别是对精英的憎恶使民粹主义者树立了政敌,但这也正是其构建自身的一个重要部分。……更为重要的是,民粹主义者有这样的倾向,他们通常站在自己所排斥、厌恶的社会集团的对立面上来描述自身。民粹主义者的言语中充满了对头脑敏锐的知识分子、官僚、雇佣文人、财主、强盗头领、披头士和财阀的诋毁。”站在底层社会立场上对厌恶的社会集团进行抗争,在话语中就体现了竞争意味。
网络民粹主义的话语垄断,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以及客观存在的社会不公正、不公平,贫富差距给了网络民粹主义以可趁之机,话语本身即带有进攻意味。话语强占可以达到压制其他话语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强占话语上风呢?因为民粹主义的诉求,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声音,达到“魔弹效果”,引发从众人群的围观。众声喧哗,往往造成话语多元化格局,不容易实现其自身的诉求,只有通过控制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