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散文阅读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 2 故都的秋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于1934年创作的散文。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本文。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着追求的感情,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故都”即北平,表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并暗示了一种清、静、悲凉的意味。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写汉字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3.解词语 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混混沌沌:不清楚,不明白。文中指无知无识的样子。 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平平仄仄: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文中是“推敲字的韵律”的意思。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4.辨近义 (1)十足 实足 辨析:两者都表示足,但“足”的程度不同。“实足”是实际上足够、确实足够的意思,指足数。“十足”指达到顶点,十分充分。 例句:①从莫斯科到吉隆坡,历经两千多个日夜的洗礼,刘诗雯夺冠底气十足,完全经得起时间考验。 ②在天价虾、天价鱼时有出现的今天,我们提倡货真价实、斤两实足很有必要。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自然而然 理所当然 辨析:两者都有“这样”的意思,但意思的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多指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 例句:①在股市表现一般的时候,大量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是        自然而然的事。 ②中方在钓鱼岛驱逐日本舰机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有能力有义务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一段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文章写了哪些景象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 参考答案:主要写了五种景象: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3.在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 参考答案:①清晨踏秋;②听觉——秋声;③听觉——秋韵;④视觉——秋色。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4.“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 参考答案: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5.关于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是怎样认为的?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爱秋,颂秋。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二】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本文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在第二和十三段,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 2.作者抓住江南秋天的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参考答案:分别抓住江南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二段,后者在第十三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的照应关系。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3.文章第十二段并不是写“故都的秋”,而是写古今中外对“秋”的感喟,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有无必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有必要。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于自然气息之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大江东去13段太尉逸事状课件语文版必修2.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大江东去14崔杼弑其君课件语文版必修2.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7课《〈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课件粤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1窦娥冤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5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课件粤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2雷雨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3哈姆莱特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单元知能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4.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写景状物散文3囚绿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散文阅读单元知能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1沁园春长沙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2诗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新诗3大堰河—我的保姆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单元知能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现代诗歌2诗两首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单元写作课件语文版必修3.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第2课人们如何作出决策课件语文版必修3.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科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第3课痛与不痛的秘密课件语文版必修3.ppt
- 2018-2019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精魂动天单元写作课件语文版必修2.ppt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