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析巴蜀文化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简析巴蜀文化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摘 要:我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巴蜀文化可视作中华文明中的一朵奇葩,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四川地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根基和力量源泉。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中的精髓,将其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丰富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巴蜀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6-0138-02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含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各地域文化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软实力的象征,也是增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各区域文化中所蕴涵的不同的德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成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借鉴的有益资源。陈万柏指出:“把地域文化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的形式和手段,利用地域文化的亲和力与感召力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扩大教育的影响,并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1]巴蜀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中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思想精髓,将其与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对丰富当前高教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巴蜀文化的内涵
四川古称巴蜀,自秦汉时期形成这个地域概念,一直沿用至今。四川东部为地势较低的成都平原,西部为陡峭险峻的川西高原,四周呈封闭状态。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孕育出独具特色的巴蜀文化。当前学界对于巴蜀文化科学内涵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巴蜀文化或指孕育于新石器时代而形成于青铜时代的巴蜀考古学文化,或指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汉初的巴蜀民族文化,或指秦统一巴蜀之前的巴蜀历史文化。广义的巴蜀文化,不仅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以巴人蜀人为活动主体所创造的全部传统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遗存,也应包括对今天还有影响的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生产生活、思想观念、宗教崇拜、道德意识、城镇布局、居民建筑、工艺技巧、文学艺术、歌舞戏剧等等[2]。显然,广义的巴蜀文化的概念更能全面反映巴蜀地区的文化特点。
二、巴蜀文化中所蕴含的精髓
巴蜀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明中的一朵绚烂奇葩,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1.“雄起”血性的勇敢精神。“雄起”一词是在四川流传盛广的一句俚语,其意思是鼓励人们不要心虚,勇往直前。这种充满血性的勇敢精神起源于古蜀地区的艰苦环境。古蜀素称“四塞之国”,李白诗云:“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恶劣的地理环境,孕育出古蜀先民的勇敢精神。先秦时期蜀守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平原才“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华阳国志》),自此以后,四川作为“天府之国”闻名遐迩。历史上,因这里地处偏远,远离政权纷争中心旋涡,这里社会相对和谐安宁,曾数度成为唐朝皇帝避难之处。特别在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四川又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总后方,支撑起整个民族的抗战希望。巴山蜀水的人民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牺牲,出川抗战的350万川军,有64万血肉之躯埋骨中华大地[3]。他们血性勇猛,视死如归,体现了巴蜀文化中所蕴含的“雄起”血性的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 显然,这种勇敢精神和爱国情怀,应成为激励大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强大动力,以及必须传承和弘扬的优良品德。
2.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中所表达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这种精神同样鲜明地体现在巴蜀文化当中。清末,四川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成为引发辛亥革命的导火线,敲响了腐朽没落的晚清王朝迅速垮台的丧钟,孙中山有言:“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起义或者要迟一年半载。”20世纪初期,从巴山蜀水走出了邓小平、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郭沫若、巴金等英雄人物,作为开国元勋和文学巨匠,是他们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改革开放初期,四川广汉向阳人第一个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恢复乡村建制,向阳也被称作“中国第一乡”。与此同时,新中国第一家典当商行、第一支股票都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诞生,“我命在我不在天,一鞭能著天下先。”[4]可以说,巴蜀历史就是一部展现巴蜀人民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奋斗史。这种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3.“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鹤壁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道家思想浸润巴蜀大地,所以这里的民众多崇尚自由,道法自然,注重修养身心,追求长寿,喜欢休闲游乐。四川各地休闲之风盛行,成都“休闲之都”的美名,早已闻名遐迩。在20世纪初期,约瑟夫?比奇曾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