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药材品质的生物评价与控制的初步研究-中药学专业论文.docxVIP

板蓝根药材品质的生物评价与控制的初步研究-中药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板蓝根药材品质的生物评价与控制的初步研究-中药学专业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成都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PAGE PAGE 1 摘 要 中药质量控制一直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寻求解决中药质量评价和控 制问题的新突破,在分析中药与生物制品和化学药生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的差异性和合理 性的基础上,本文以临床常用但药效物质不明确的板蓝根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生物热动力 学和管碟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初步建立了基于抗菌效价检测的板蓝根药材品质的生物评价 方法,为板蓝根药材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和标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建立了板蓝根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并对其尿苷、 腺苷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40 批不同来源的板蓝根药材化学指纹图谱相似度在 0.39~ 0.87 之间,尿苷和腺苷含量波动范围分别在 24.7~34.3 μ g·g-1 和 19.9~30.1 μ g·g-1 之间。化 学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的板蓝根药材品质差异的规律 不明显,提示目前的化学方法还难以有效评价板蓝根药材的品质。 (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生物模型,建立了基于管碟法的板蓝根药材抗菌效价检测方 法。方法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板蓝根药材剂量的对数与抑菌圈直径呈良好的 线性关系( r = 0.993,P0.01),检测可信限率小于 15%,精密度符合生物效价检测的要求。 (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生物模型,建立了基于生物热动力学表达的板蓝根药材抗菌 效价检测方法。方法学研究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板蓝根药材剂量的对数与生物热动 力学参数 lg(T max 样品/T max 空白)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 =0.983,P0.01),检测可信限率小于 15%,精密度符合生物效价检测的要求。 (4)以单纯带状疱疹病毒 1 型(HSV-I)为生物模型,采用 MTT 法研究了板蓝根药材的 抗病毒效价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板蓝根在体外有一定的抗 HSV-I 作用,但未能找到合 适的量效关系剂量范围,重现性不好,该方法用于板蓝根药材的抗病毒效价检测有待进一 步研究。 (5)对不同评价方法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评价方法较化学评价方法更 能有效地评价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板蓝根药材的品质,提示生物评价方法较化学评价 方法具有一定优势;比较管碟法和生物热动力学法,两种方法的重复性、准确性均较好, 且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 = 0.929,P0.01),均可作为板蓝根药材的抗菌效价检测方法, 其中生物热动力学法在特异性、灵敏性、通用性和自动化方面具有优势,故本文重点选取 生物热动力学法作为板蓝根药材抗菌效价的检测方法;初订板蓝根药材的抗菌效价下限为 U·g-1。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本文拟订了以生物效价检测为核心内容的、集药典常规-化学-生物 检测方法为一体的板蓝根药材质量标准(草案),研究结果亦可为其它有效物质不明确的中药 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板蓝根;品质评价;抗菌效价;生物热动力学;管碟法;化学分析 I I ABSTRACT The quality control is one of the bottlenecks in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s (TCD). To seek a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for TCD,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pattern and methods of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TCD, Isatis indigotica Fort., a drug used commonly in clinic but unclarifed in components, was studied as a model in this paper. Biothermokinetics and cup-plate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as the bio assay methods to establish a pattern and method of the quality control for TCD, which could improve the current system of the quality control and evaluation of Isatis indigotica Fort..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 40 batches of Isatis indigotica Fort. were analyz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