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马说(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docVIP

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马说(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武汉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9马说(第1课时)教案鄂教版

PAGE PAGE 5 《马说》 课题 名称 《马说》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八 课 时 第一课时 课程标准描述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学生要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考试大纲描述 学生在课堂中围绕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培养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却充溢其中。 学情分析 本届八年级学生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其次,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导致部分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3.理解“千里马”“伯乐”“奴隶人”“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重点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了解“说”的文体特点(托物寓意、借事喻理),分辨文中的记叙和议论。 难点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深层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意图。 评价任务 对应学习目标,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可选项)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 动 效果及问题 预设 导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隋唐两朝,科举制的兴起和盛行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由此可见,明君觅得贤才,贤才遇到明君, 在古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与魏征被传为千古佳话,可见古时候能人志士想要实现自己的抱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所以,韩愈才写下《马说》以此明志,那他到底想要伸张自己的什么志向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思 一、知识链接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二、基础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 ) 外见( ) 食马者( ) 祗( ) 一石( ) 真无马邪( ) 2.通假字。 食马者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美不外见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 ,_________________ 真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ok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