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特别保障措施启动条件市场扰乱.docVIP

论作为特别保障措施启动条件市场扰乱.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作为特别保障措施启动条件市场扰乱

论作为特别保障措施启动条件市场扰乱   摘要:“市场扰乱”是外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纺织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的认定标准,其有别于WTO《保障措施协定》一般保障措施和《纺织品和服装协定》中过渡性保障措施的判定标准。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易于满足的认定标准。文章分析了“市场扰乱”的历史渊源和立法演变,重点解读和评判了《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第16条和《中国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所规定的针对中国的产品采取特别保障措施时认定“市场扰乱”的标准,并就如何因应出口贸易中其他WTO成员方对我国产品发起“市场扰乱”指控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特别保障措施;市场扰乱;认定标准   中图分类号:D9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8)01-0047-05      根据WTO《纺织品和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起,纺织品配额在全球范围内取消,这意味着世界纺织品贸易会实现完全自由化。对于中国这个纺织品出口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消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纺织品行业会迎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然而,从2005年年初开始,美国和欧盟就以所谓“市场扰乱”为理由,大规模启动对我国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措施(以下简称特保措施),对来源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实施进口限制。虽然我国曾通过自动出口限制(征收出口税)等方式,试图缓解纺织品贸易摩擦,限制特保措施的启动,但却收效甚微。中国与欧盟在2005年6月11日已握手言和并致双赢――中国自愿接受了10种纺织品的出口增长限制,欧盟接受了高于《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条的进口增长幅度。中美之间随后也经艰难磋商而使问题得以解决。除欧美之外,土耳其、巴西、南非和印度等国也已经或计划对中国纺织品启用特保措施。纺织品特保措施中的“市场扰乱”制度如同悬在中国纺织品出口贸易之上的一把利剑,严重影响着中国纺织品贸易未来的发展。那么,何谓市场扰乱?如何判定市场扰乱的存在?作为一个进出口贸易大国,我们何以消解当下专门针对中国提出的市场扰乱的指控?      一、“市场扰乱”制度的演变      “市场扰乱”(Market Disruption),又称市场破坏,最早是在国际纺织品贸易领域形成的一项制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日本为代表的当时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工业有了迅速发展,在1947年《关贸总协定》自由贸易原则的支持下,这些发展中国家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纺织品出口获得了大幅度增长,因而冲击了发达国家中日益衰落、成本过高的纺织工业。为了应对和改变这种局面,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贸易优势,违反《关贸总协定》的公平贸易、非歧视和统一原则,采取单边限制或双边协定的方式对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进行进口定额限制。尽管如此,其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纺织业的崛起,单边和多边配额限制已不足以应付已国际化的纺织品贸易问题。1959年在美国的积极倡导下,《关贸总协定》全体缔约方决定成立工作小组,研究所谓“由于廉价进口纺织品的大量增长而造成的‘市场破坏’的新现象”。经过一年左右的工作,总协定全体缔约方决定将工作小组改建为常设委员会,继续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项“多边接受的解决方案”,“市场破坏”的概念开始引起国际上的注意。1960年,GATT第17次缔约方全体会议作出了《关于市场扰乱的决议》,“市场破坏”的概念被正式引人。该《决议》的通过表明,“市场扰乱”的概念已纳入《关贸总协定》的法律框架,尽管“市场扰乱”概念是偏离《关贸总协定》的法律基础。1961年,主要纺织品贸易国家签署了旨在解决“市场破坏”问题的《短期棉纺织品协定》(简称《短期协定》),“市场破坏”的概念第一次载入国际条约。但是,《短期协定》对“市场破坏”的概念未作任何定义。1962年签订的《长期棉纺织品贸易协定》(简称《长期协定》)在这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长期协定》列举了一系列“市场破坏”的因素,对这一概念作了初步定义。1974年的《多种纤维协定》对这一概念作了更为详细、具体的定义。《多种纤维协定》附件A将“市场扰乱”定义为,“市场扰乱”的情况,应以对国内生产者有严重损害或有实际威胁存在为根据。这种损害必须是明显地由从特定来源进口的特定产品急剧而大量增加或紧急增加和这些产品在进口国家市场上的售价大大低于质量相当的同类产品的现行价格这些因素所造成,而不是由诸如技术变化或是由消费者偏好的变化,或是由类似因素所造成的。该附件也规定,在审议“市场扰乱”诸问题时,应考虑到出口国的利益。但是,定义中使用的一些关键词语的具体含义,如对国内生产商的“实际威胁”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另外,尽管“市场破坏”的概念是实施协定的中心问题,但《多种纤维协定》的12年实践却也没有为澄清这一概念作出任何实质性贡献。参加国对于概念中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