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印度之行中阿齐兹自我重构
解读印度之行中阿齐兹自我重构
[摘要] 本文以荷兰心理学家休伯特?赫尔曼斯为代表的对话自我理论解读英国小说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印度之行》 中阿齐兹医生的自我重构。阿齐兹通过自我内部立场的对话及自我与外部立场的对话,重构了一个激进的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新自我。
[关键词] 阿齐兹 自我重构 对话自我理论 赫尔曼斯
20世纪90年代,一批文化心理学学者应用和发展巴赫金对话理论,将巴赫金的“声音”、“双声性”、“对话”概念与建构主义心理学相结合,吸收维果茨基的发展理论、阐释学和叙事学理论的成果,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对话自我”理论。其中以赫尔曼斯为代表的学者以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使对话理论得以发展完善。赫氏给对话自我下的定义是:对话自我是一个由“多个相对自治的我立场组成的动态复合体”;“主格我在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立场之间游移”。[1] (244) 根据赫氏在《对话思维与自我创新》一文中划分的多重自我立场①,笔者将阿齐兹的动态复合自我划分为多个相对自治的我立场――“西化自我”、“印度自我”、“穆斯林自我”。两个特定的内部立场和外部立场2,即内部自我与外部自我,是对话过程的组成部分,比如:阿齐兹的西化自我、印度自我、穆斯林自我是内部立场,而菲尔丁、穆尔夫人、阿德拉则是外部立场。由此,阿齐兹的对话自我过程可划分为:阿齐兹内部立场间的对话及阿齐兹与外部立场的对话。
一、阿齐兹内部立场间的对话
在对话自我理论中,自我的各个有差异的部分之间,自我与他人之间,是巴赫金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关系。西化自我、印度自我、穆斯林自我是阿齐兹自我的构成部分,这三者之间交替地进行对话。
首先探讨阿齐兹西化自我与印度自我的对话。哈米杜拉提醒阿齐兹刷完牙再去见卡仑达少校,阿齐兹坚持说,“我是印度人,嚼胡蒌叶是印度人的习惯,医官大人还是适应适应我们的习惯吧”。[2] (15) 当他进入少校的院区时,他“产生紧迫感,一种压抑感突然袭上心头”。[2] (16) 阿齐兹的印度自我支配着他的本能反应。但他的西化自我担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像英国绅士那样得体而遭遇侮辱,他不仅刷了牙,还把马车停在回廊上。他的热情礼貌仍然遭遇了仆人的冷淡和卡仑达太太的忽视。这次的经历激起了阿齐兹心中西化自我与印度自我的对话,小说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感受:“他只要还有卢比,就能有这一切……但是要想对那些本地英国人这样随随便便,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要躲过他们的天罗地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礼遇,就没有那么容易了!”ibid. 福斯特还运用双声语表现阿齐兹内心的争斗声音,“……卡仑达少校,每天专挑我在朋友家吃饭的时候派人来叫我……可赶到那里,他又走了。话都不留下一句。您说这叫可爱?他才不管,他明知我只能忍着,我是他的下属嘛。我的时间一文不值。让那个印度人在回廊上站一站,够赏他脸的了。是的,是的,让他在回廊上站着去好了……”[2] (24) 阿齐兹的西化自我绅士般的尊重英国人,而英国人的傲慢激起他印度自我的声音,两个自我进行了激烈的对话。这次对话的结果是阿齐兹走进清真寺,转向穆斯林自我寻求心理慰藉,遇见了穆尔夫人。小说第九章开头阿齐兹生病卧床那段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西化自我与印度自我对话的表现。破烂的房间、佣人哈森的懒散及卡仑达少校的蛮横使得阿齐兹对印度人和印度英国人失望,崇拜菲尔丁。阿齐兹的印度自我使他愤恨懒散的印度人和蛮横的印度英国人,而西化自我使他仰慕菲尔丁对待印度人平等宽大的胸怀。这次的对话使阿齐兹渴望与菲尔丁建立兄弟般的友谊,并为下一章与菲尔丁的深入对话打下了心理基础。
其次是阿齐兹穆斯林自我与印度自我的对话。阿齐兹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教徒,他喜欢的诗都是以穆斯林的衰败和爱情的短促为主题。“一所赢得了他赞美的清真寺,总是使他浮想联翩。看到别的宗教庙宇,像印度教、基督教或者希腊正教等等的庙寺、教堂只会使他心烦,不会唤醒他的美感…穆斯林,这是他的生活微妙而又执著的立足点;穆斯林,这是他灵魂和肉体的家。”[2] (19) 小说中,印度教和穆斯林的争斗由来已久,阿齐兹的穆斯林自我是厌恶印度教的。然而阿齐兹教育副省长的孙子努列丁时表现出印度自我,说:“我们穆斯林真应该好好破除这类迷信了,不然印度进步不起来”。[2] (119) 他鼓励教徒破除迷信,争取印度的进步。阿齐兹穆斯林自我和印度自我的对话在给信奉印度教的人办的月刊写诗过程中表现突出。他的诗起初还是哀叹伊斯兰教的衰败和爱情的短暂,没有兴趣去写杰出的印度教徒;接着他不满自己的诗,渴望写一首为大众赞扬的新诗。经过一番对话的争斗,阿齐兹明白了赞美未来的颂歌一定要胜过伊斯兰教这类教条,“他立誓一定去看看更多不是伊斯兰教徒的印度人,不咎既往。这才是唯一健康的出路”。[2] (338) 阿齐兹穆斯林自我与印度自我的对话是他破除宗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