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现实基础和原因.docVIP

试论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现实基础和原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现实基础和原因

试论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现实基础和原因   中唐诗人李贺,是诗史上一位奇特的“鬼才”。他的诗歌素来以悲凄、怪诞著称,其诗作从里到外都渗透着一股浓重的悲剧意识。细读李贺生平不难发现,李贺生在一个极富悲剧意味的时代,其个人有着极具悲剧色彩的性格,又遭遇了常人无法想象的悲剧性厄运,最后以27岁的夭亡为生命划上了个悲剧性的句号。“如果说科学的世界是人类理性的世界,那么艺术的世界就是人类情感的世界、体验的世界。[1]”李贺短暂的一生,一直在体验生命的悲苦,其诗歌中也便有了悲苦的底蕴,可以说,社会、自身性格、人生际遇等构成了李贺诗歌悲剧意识的现实基础和原因。      1、社会因素      李贺生活在公元79O一816年,正值安史之乱后不久,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纷争,朝政腐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在这短暂的27年,李贺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三个王朝,虽然贞元、元和之际是唐后期政治、经济形势较好的时期,但这实在是一个饱经丧乱,暂存喘息的苟安时代,是一个日趋没落,走下坡路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人民的流离以及各种矛盾的激化,无疑会加重文学作品的悲剧感染力。   文学史上历来有“愤怒出诗人”的说法。残酷的社会现实让每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为之愤怒焦灼,时代在为诗人提供创作源泉的同时,也造就了他们忧伤的悲剧人格基础。李贺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其诗作也就附带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其感伤、哀怨、怪僻的吟咏,实际上是对这个几乎令人绝望的时代的控诉。现实的残酷与其政治理想的尖锐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李贺在这剧烈的矛盾碰撞中找不到出路,其“上天”、“入地”反复求索,仍是迷茫而穷途的,李贺所处时代的残酷不可根治,大唐王朝的衰微己成定局。因此,时代的悲剧定格匡定了李贺的命运。      2、生理因素      李贺一生只活了27岁,最后死在病床上。无论史书记载,还是李贺诗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李贺有一张怪诞的面孔和一个多病之躯。时刻都要面对疾病所带来的诸多痛苦和无奈。这使李贺的创作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毕竟一个病痛缠身的人躺在榻上,无论如何也不会写出芳草绿地、青山碧水此类风格的作品。   从史书的记载及李贺诗歌的自我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李贺自小就体弱多病,气血两亏。他是在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伴随着疾病的催逼长大的。成年以后,他的身体状况不但没有随着青春发育好转,反而每况愈下,几乎是终生与药气相伴。“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昌谷读书示巴童》,“泻酒木兰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等诗句表明,生病、服药竟成了李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另据刘衍著《李贺诗传》载:“李贺少年写诗,用功刻苦,不注重身体,所以健康状况并不好。不到十八岁,他的头发即已斑白。”[2]李贺在长安做过三年奉礼郎之后,又因病回到了家乡昌谷。“终日伴随老母在家养病,……这一段日子,他服药很多,读书、写诗很刻苦。”[3]后来李贺到潞洲投奔好友张彻,同样是客病他乡,“连回昌谷的精力也不够,他病染沉疴,生命已危在旦夕了。”[4]更令李贺惶恐的是,疾病未除,早衰的征兆也无情地呈现在眼前:“终军未乘传,颜子鬓先老”(《春归昌谷》)、“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长歌续短歌》)、“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咏怀二首》其二)等等。早衰的征兆在李贺的内心激起的是一种强烈的死亡预感,他不能像同龄人那样将死亡看作是一件遥远的事,因为病痛随时可能夺走他的生命。这对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李贺来说,实在是一件悲哀的事。与此同时,孤傲、旷逸的个性与李贺怪异相貌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生理上的诸多因素,让李贺时刻面对着死神的威胁,其心理也时刻处于焦灼状态中。   身体因素是李贺诗歌浓重悲剧意识的客观前提,生理境况已经形成了影响诗作风格的重要因素。美国人格理论家高尔顿?阿尔波特在经过大量论证后,提出了相对权威的健康人格标准,他认为: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要有健康的体质和心理,才能够正确、客观地看待各种事物,公正、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从李贺的诗作以及关于李贺的资料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贺身体孱弱多病,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对人生、对生活消极悲观,缺少一个青年人应有的健康与生命活力,于是在创作中,李贺一味主观地膨胀和扩大自己的痛苦,人为制造悲凄渗淡的气氛,将自己沉浸于感伤之中,过分地自尊、自爱、自赏、自怜。这些都在不同侧面影响着李贺诗歌的主体风格。      3、性格因素      李贺的性格是悲剧性的,抑郁、孤傲的性格为李贺诗歌的悲剧意蕴打下了人格基础。一方面,他自我尊崇,要求确立个人的独立品格;另一方面又顾影自怜,想得到别人的提携和保护。在自大和自卑两个极端中间,他始终没有找到真正的平衡。就此,我们可以着眼李贺的诗歌:一是在诗歌中反映出其不顾体弱多病的自身条件,重武轻文,梦想着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