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清末新政失败原因
试析清末新政失败原因
摘要: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因它违背历史潮流,没有从人民利益出发,错失良机,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
关键词:清末新政 失败 原因
中图分类号:K2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95-02
1901-1911年,清政府实行 “新政”,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范围相当广泛,但这次改革却没能延长清政府的寿命,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来简要分析一下这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一、新政本质的欺骗性
“新政”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在这次改革中体现出了较为严重的被动性和盲目性。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政治领导集团并没有彻底的决心和勇气,在扼杀了“戊戌维新变法”后,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压力才被迫举起了改革的旗帜。主持这次改革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摄政王载沣。慈禧身为封建专制统治集团的最高统治者,她不会站在历史潮流前引导社会前进。她大半生都是在权力争夺中度过,她关注的是如何维护自身权力,如何让清政府免于灭亡,而不是救亡图存。载沣主持实施的一系列政策,如驱逐袁世凯、重用亲贵、成立皇族内阁、拒绝立宪派的请愿及实行铁路国有政策等,均激化了社会矛盾,起到了反面作用。
陈天华曾说?s“见从前守旧惹的祸来,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过是掩人耳目”。①1901年初清政府颁布了变法诏,宣布开始实施“新政”“变法自强”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却回避了此次变法的关键核心问题即政治改革。清政府只是在1906年9月1日宣布“预备立宪”,称要“仿行宪政”,“仿行宪政”这一举措才勉强与政治改革有少许联系。但它的根本原则依旧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②对于什么时间去执行立宪,上谕中并未提及,更不要谈在政治改革方面清政府会有什么实际性作为。当时的买???官僚、著名的政治家盛宣怀在看到变法上谕后这样说:“今两宫一心,已饬议行新政,将来中外必能益加修睦,悉释前嫌。”③这些都反映出了新政的本质。
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此宪法包括“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大纲中明确列出规定:“君上有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归总揽,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然而,可悲的是在这部宪法中涉及臣民所享有的的权利和义务则只有简单的几条,且不具备实质内容。因此近代中国国学大师,也是学者型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这样评价大纲:“推其意趣,不为佐百姓,亦不为保国家,惟拥护皇室尊严是急。”④这一句简单的话直接道破了这部宪法的实质,指明了这个宪法的本质就是“宪法权力”,具有强大的封建制度统治力。尽管这部宪法没有体现出立宪派兴民权、参政权的心愿,但这也是一种前进,虽然宪政主义者对清政府充满失望,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并且仍期待清政府的进一步改革。
1910年1月、6月和10月,立宪派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执政阶级加快速度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清政府面临巨大压力,被迫作出让步,宣布预备宪法期限将缩短。1911年,清政府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设立了责任内阁, “皇家内阁”成立后,清政府以“上谕”的形式宣布了“干线均归国有定为政策”这一条例,这使立宪派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至此,清政府的所作所为使立宪派民主改革的幻想彻底破灭。在这场立宪派和清政府的较量中,清政府刚愎自用,一心坚守君主专制政治,没有为国家为人民考虑,不作让步,只担心自己的权利被剥夺;另一方面,立宪派也不肯作出妥协,由此,矛盾逐步上升。宪政主义者从不满变为失望,从失望到愤慨,从愤恨转向革命。
清政府对这次改革的态度是充满矛盾的,他们一方面是为了抵御外部的压力、减消内部的革命势力而去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为了维护自身必须去巩固原有的社会体制,而其主旨不是为了转变传统的体制,而是为了加强它以对付国内外?毫ΑS捎诖?统政治体制根本没有为立宪改革提供准备,这就决定了晚清宪政改革的社会基础极其脆弱,也决定了改革的失败命运。
二、国家政权的削弱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获得各阶层普遍支持的、高效的中央政权是变革获得成功的前提和保证,而强有力的政权在某种程度上则更多依赖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高效的、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核心。20世纪初的清政府,已权威尽失,没有能力领导这场变革。慈禧作为清末新政的前期领导人,关心的是个人权势和地位,她没有任何意识来推动中国的新政。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