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王夫之秦汉史论中伦理价值倾向
试析王夫之秦汉史论中伦理价值倾向
摘要:学术界对王夫之哲学思想研究较多,而对其博大的史论作断代研究的较少。本文试通过分析王夫之对秦汉制度的伦理性评判及其对秦汉人物的个体道德性评论,洞悉其体恤民情、重视人性、珍视生命、倡导明达、反对权谋、主张诚信的伦理价值倾向。
关键词:王夫之;秦汉史论;伦理价值
中国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6)07-0051-03
一、对秦汉制度的伦理性评论
鉴于明末的极权统治,以及百姓艰难的生存状态,王夫之从是否有利于百姓生存的角度出发,对秦汉的制度进行了评判。
首先,王夫之认为应从体恤民情方面来评析秦汉的制度。他认为秦统一天下后,由于法律的严酷,官吏所赇。百姓经年劳作,卖妻当子,还没有安身之处,即使偶有田地,也被豪强侵夺,完全处于被盘剥的地位。“呜呼!秦并天下,守令浮处其上,而民非其民。君淫于上,执政秉权者乾没于廷。以法为课最,吏无不法者矣;以赇为羔雁,吏无不赇者矣。草食露处,质子鬻妻,圜土经年而偶一逸,无所往也。旦出疆,吏符夕至,稍有逸者,亦莫于授田,而且为豪友之强食矣。将奚往哉?一日未死,一日寄命于硕鼠也。”同样,王夫之从重视民众的角度,对汉文帝废除铸盗钱令的错误,以及文帝、景帝时减租免租的正确性进行了分析。文帝除铸盗钱令,使民得自铸,对此,王夫之认为“夫能铸者之非贫民,贫民之不能铸,明矣。奸富者益以富,朴贫者益以贫,多其钱以敛布帛、菽粟、?漆、鱼盐、果?z,居赢以持贫民之缓急,而贫者何弗日以贫邪!”他认为使民可自铸钱,只能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不利于一般民众的生计。对于文景时减免租税的做法,王夫之论道:“十一之赋,三代之制也。……自秦而降,……今取之九州而用俭,其视三代之经费,百不得一也。十一而征,将以厚藏而导人生之宣欲乎?……封建不可复行于后世,民力之所不堪,而势在必革也。”即制度的变革,应从是否对民众有利出发。他还分析了三代时期开始实行的寓兵于农的政策,虽然禹、汤、文王、武王实行仁政,使农民没有因战争造成大的伤亡,“然而农民方务耕桑、保妇子,及辍其田庐之计,奔命于原野,断其醇谨之良,相习于兢悍;虔刘之,?~乱之,民之憔悴,亦大可伤矣!至于战国,一战而斩首者至数十万,岂乐为兵者哉?皆南??之农夫,欲免而不得者也。汉一天下,分兵民为两途,而寓兵于农之害乃息。”可见,寓兵于农之制给百姓带来了很大危害,汉代便适时地废除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百姓的安心劳作。
其次,王夫之从是否尊重人性来评论秦汉的制度。《资治通鉴》卷十五汉文帝前十三年载张苍、冯敬奏请定律,减少一些残酷的刑罚。王夫之以此论道“肉刑之不可复,易知也。……井田复,封建定,学校兴,礼三王而乐六代,然后复肉刑之辟未晏也。……而肉刑犹未可复也。……犯者繁有,而毁支折体之人积焉,天之所不?v也。”肉刑的废除,减轻了刑罚的残忍性。但“汉以杖代肉刑,则杖之为刑亦重亦哉!匍伏之,肉袒之,隶卒之贱凌蹴而?之,于斯时也,烦冤污辱之下,岂复有君子哉?”汉代以杖刑取代肉刑,从刑罚上减轻了残忍性,可犯人要匍匐在地,裸露身体受隶卒的捶打,这样使犯人的人格倍受隶卒的侮辱。冤假错案自然少不了。王夫之能在17世纪提出这样的观点,其思想确实有超人之处。
王夫之认为汉代法律过密过严,摧残人性,是汉代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资治通鉴》卷二十一汉武帝元封二年载汉武帝任杜周为廷尉,一桩狱案连逮证佐数百人,小者数十人,远者数千里,近者数百里会狱。王夫之认为“明而慎,可以止矣,而必求明于无已,则留狱经岁,动天下而其害烈矣。”即法律既要严明、慎重,又要适度,不能肆于用法,最终扰乱天下。“缘其始,固欲求明慎也。非同恶者,不能尽首恶之凶;非见知者,不能折彼此之辩;非被枉者,不能白实受之冤。三者具,而可以明慎自旌矣”,但“明慎不知止而留狱,酷矣哉!”他认为不能滥用刑,“且夫证佐不具,而有失出失入之弊,不能保也。虽然,其失出也,则罪疑而可轻者也;即其失入也,亦必非矜慎自好者之无纤过而陷大刑者也。”有时罪证的不确定,难免会出现一些冤假错案;且量刑应有一定的尺度,不能因小事而终成大狱。因而得出,“事状明而不烦证佐,……法密而天下受其荼毒,明慎而不知止,不如其不明而不慎也”的结论。他批驳杜周滥用刑罚,造成狱害天下的结果,使士人终日恐于狱卒。因此“君子之道,以人治人者也。如其人以治之,则诛赏之法允;如其人治之而受治,则驾驭之道得。不然,任一往之情,见天下无不可杀之小人,反激而成鼎沸之朝廷,此汉、唐以来乱亡之阶也。”英明的帝王治理国家应赏罚公允,不能激于一时的愤慨;而纵狱过度,则易造成朝廷的动荡。
再者,王夫之从制度本身所产生的影响,对汉代的制度进行了评论。王夫之对汉文帝时杀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