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作用探析.docVIP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作用探析.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作用探析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论语作用探析   摘 要:《论语》在两千多年前所讲述的做人原则,在今天不仅没有落伍,反而在物质过度昌明的时代显得愈发珍贵。运用《论语》经典,能够引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为例,论述了《论语》对现行教材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师长情谊;《论语》   作者简介:程劲梅,湖北省沙市实验中学教师。(湖北 荆州 434000)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06-0126-02   一、落实因材施教,促进教学相长   【相关《论语》表述】①“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②“不愤不启,不愤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③“当仁,不让于师”,等等。   【设计意图】   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光辉。鲁国大夫孟武伯向孔子征询人才,孔子介绍自己的学生:懂军事的子路,悉外交的公西华,知行政的冉求,而子贡,有如庙堂上的瑚琏,精致高雅,“器也”……孔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谓“有教无类”。   孔子善于因材施教,同样问“仁”,孔子教导得孔门道统真传的颜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重“内在修养”;告诫有帝王之才的冉雍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注重服务对象;对于习惯放言高论的司马牛,孔子的答复则是“仁者,其言也?”……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完全做到了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来对症下药。   因为“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所以学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颜回“闻一以知十”,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令而行,行其所服。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爱生尊师、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们就能与老师心相印、情相容,就能快乐地学习,更快地进步。当然做老师的,也要深刻领会教学的方法:“不愤不启,不愤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只是学生中的首席而已,“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当仁,不让于师”,“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一旦改变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我们就能够发现师生交往的新空间。孔子感叹子夏启发了自己,“起予者商(即子夏)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认为自己和子贡做学问都不如颜回,“吾?c女弗如(回)也”;而“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师生相互尊重,教学相长,携手共进,建立了良好的师友情谊。   【教材链接】第六课 师生之间   1.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之一,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学生知识的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2.“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已被世人所认同,亦被教育教学实践所证实。我们要承认并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3.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正确对待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主动参与,真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与老师相互交流。即使是高足颜回,“言终日,不违若愚”“回也,非助我者”,孔子认为颜回没有发表不同的好意见,对自己没有帮助。   4.学生要尊重、理解老师,积极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师友情谊。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共同进步。   【活动探究】材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他示以微笑。   ……   “曾??,你怎么样?”   (曾??)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为政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的想法呀!”   ①在先贤论志的场景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②我们的成长和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请你说说老师对我们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③谈谈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师备课的时候,教科书无论如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