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概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概述

针刺得气客观化研究概述   摘要:临床上针刺得气的判断多依靠主观感觉,本文从针刺得气后腧穴局部和远离腧穴部位的各种变化以及电针参数和针刺手法等四个方面,总结了近十年有关得气的客观研究情况,提出了运用客观参数来替代主观感觉判断得气的方法,有益于针刺治疗法规被更广泛、规范地应用。   关键词:针刺;得气;客观参数;量化   中图分类号:R245.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2-0060-02      得气,是针刺腧穴产生的一种经气感应,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要求和关键环节。但针刺得气具有主观化、多样化的特点,其是否产生、具体表现形式及维持时间的长短受到患者个体差异、医者施术手法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运用现代化医疗检测仪器从微观、量化的角度,寻求一种客观参数来反映针刺得气的研究日益增多。以下从四个方面对已开展的研究予以概括。   1以腧穴局部为研究内容   腧穴为针刺刺激的直接作用点,是针感的直接感受部位,不少研究者就得气时毫针所在的解剖位置,针刺前后腧穴局部肌缩活动、血流动力学、皮温等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郝治中等[1]利用CT扫描观察芒针深刺中脘穴得气后针尖部位的腹部横断面,发现得气层与腹腔神经丛及腹腔神经节关系密切。刘志朋等[2]发现针刺腧穴得气时,腧穴处有肌电信号发放,肌电信号的强度、次数与得气程度呈正向关系。邓丽芬等[3]通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得气点和非得气点,记录小腿肌肉收缩力,发现得气与否影响电针肌缩反应强度,足三里得气点位于皮下2.73cm处,范围小于1cm。冈贞充等[4]通过针刺右侧合谷穴观察颜面(左侧太阳穴附近)及左手指尖皮肤血流量的变化,发现针刺前后颜面部皮肤血流量增加或无变化,指尖部血流量均减少,而且颜面部血流量增加的病例,多数针感强烈。林庶茹[5]、杨凤江等[6]发现针刺足三里穴可以保护大鼠胃粘膜,增加其血流量,且伴随着血浆NO水平和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张通等[7]通过浅刺和深刺足三里穴及深刺足三里外侧1.5 cm(A点),发现深刺足三里得气3min后与针刺前相比,胫前动脉相关指标(收缩期峰值Vmax、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内径Dist)有显著性差异,浅刺足三里运针3min后与针刺前相比,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足三里和A点深刺在运针3min后Vmax和Vm具有显著性差异。   2以远离腧穴的部位为研究内容   由于机体的整体统一性,除了邻近腧穴局部的一系列变化,针刺得气后在远离腧穴的其它部位也可产生理化性质的改变,在大脑组织可引起电生理活动及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   严智强等[8]研究表明,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对腧穴的冷光性质展开研究,发现在腧穴远端与其相关的井穴上会产生发光强度的显著改变,发光强度变化发生的时间及幅度,与针刺得气出现的时间、受试者得气的感觉程度以及产生的循经感觉传导的速度、距离和性质,均呈相应的定量关系。尹岭等[9]利用PET和fMRI等脑功能成像方法,发现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可引起脑内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周诚等[10]运用fMRI观察到针刺伏兔和足三里可引起下丘脑、海马回、额回的神经生理兴奋,针刺光明和阳陵泉可引起同侧枕叶视皮层神经生理兴奋。张贵锋等[11]运用PET检测发现,与假针刺比较,右侧外关穴真针刺可引起左侧颞叶(BA42)、颞上回(BA42)、岛叶(BA13)、小脑等脑功能区的电生理活动。杨晓燕[12]发现针刺治疗后脑出血患者患侧EEG的δ、θ波明显减少或消失,α段持续时间延长,调幅变好,甚至出现了正常脑电波,但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EEG无明显变化;针刺治疗后患侧脑电地形图(BEAM)δ、θ频带功率明显下降,α频带功率增高,两半球α功率分布不对称消失。宋小鸽等[13]发现过电针刺激足三里可引起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和外周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含量增加,5-羟色胺含量降低。刘文舟等[14]发现电针刺激家兔合谷穴与太溪穴均可引起视皮质层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5-羟色胺)的变化,但这种效应具有相对的穴位特异性,电针合谷穴引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与5-羟色胺含量的增加,而电针太溪穴对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的影响不明显,只引起多巴胺含量的增加。韩毳等[15]发现电针刺激百会、三阴交穴可降低抑郁模型大鼠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含量,升高大脑前额皮层中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3,4-二羟基苯乙酸,海马中的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下丘脑中多巴胺的含量。   3以电针参数为研究内容   随着电针使用的日益广泛,电针参数(频率、波形、强度、刺激时间)针对不同的疾病和患者有其特异性,故其量化研究被提上日程。   郑利岩等[16]对声电针的频率进行临床研究,发现50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