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友惠生命和敦煌同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友惠生命和敦煌同在

关友惠:生命与敦煌同在 文:高远 关友惠: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前所长。1932年出生,1953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从事壁画临摹研究工作。临摹品主要有17窟《近事女》、156窟《张议潮统军出行图》、323窟《张骞出使出域图》、257窟《沙弥守戒自杀缘品故事》、172窟《观无量寿经变》(合作)。论文主要有《敦煌北朝石窟中的南朝艺术之风》、《莫高窟唐代图案结构分析》,编著有《中国壁画集·敦煌晚唐》、《敦煌石窟全集·图案卷》(上下册)。1993年退休。 关老是山西运城人,小时候对艺术就很感兴趣?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书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的艺术传统、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1953年8月,在敦煌研究所成立的第9个年头,迎来了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的关友惠与其他3位同学。研究所成立近10年,在这曾经人声鼎沸持续千年的千佛洞前,所内的工作人员也仅20余人。借关友惠的话,“从他们对我们热情欢迎的神色上,可以感到,这里太期盼人,哪怕是个过路人……” 当时的毕业生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组织安排到哪,即是你的下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只是,连关友惠自己也没想到,这里竟成了他成年后唯一的安身立命之地。后来,他还把女儿也领上了这条路。 现在退休已23年的关友惠,长时间居住在兰州。但每年夏天,等天气热起来,关老仍坚持要到敦煌、要到莫高窟走一趟。去年他还爬上了莫高窟后的沙山,去看一看纱帐的设置。今年也带着任务前来,要对部分石窟断代的问题进行全面研究。 对于关友惠他们那批人来说,敦煌就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关友惠说,我们在这里的工作,需要依赖莫高窟、保护莫高窟,我们的生活、生命,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 第一次看石窟壁画时被惊呆了 关友惠:“千年前就可以画出那么惊人的东西……你也根本想不到还有那么好的东西。” 我从小就喜爱绘画,虽然出生在农村,很偏僻(的地方)。1938年初夏,在我6岁的时候,日本人就占领了家乡,这是我最早的记忆。那时候,乡里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也没有学习这些东西的条件,但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个东西。那会,乡里有庙宇、祠堂这些古代建筑形式,也有如剪纸、窗花、木偶戏,包括死了人,乡邻料理后事还会捏纸人、纸房子等,我最初对艺术的启蒙就是从这些民间艺术开始的。 当时都是为参加革命而来,不是为学美术、艺术来的,当时的人没有现在人的观念,更别说钱。解放战争发展非常快,我们家乡1947年就解放了,在蒋介石统治下只有一年。那时候成天都是轰轰烈烈的,今天哪里打胜仗了,农民参军,把孩子送去参加革命等等。 我当时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去了西北艺术学院。那是个干部学校,都是半军事化管理,吃公家饭,从脚上的鞋到头顶的帽子,全部由公家负责。进入校门那天,就相当于参加了革命工作。学校的编制也不像现在,它是按军队来分,一个班十个人,三个班一个区队就等于一个排。 我从1949年进入学校,一直到1953年毕业。当时学校设备非常差,上课每人就是一个小板凳,大家坐到树底下就叫上课。学得最多的就是速写。一人一个速写本,直到1951年以后才有石膏像。没有石膏时,就同学间相互做模特。直到后两年条件才好起来,开始学画油画等。 在学校的后面几年,我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不过现在已经不时兴这个东西了。过去配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小人书、报纸上都有不少连环画作品。当时连环画普及的程度,我觉得甚至比现在任何一个媒体的力量都大,一份连环画凡是识字的人几乎都会找来看。我们那会的毕业创作也是进行连环画的创作。 当时分配到哪就是必须要去的,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我那时年轻,上面号召大家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在我印象中,甘肃是比较好的,比新疆、青海、宁夏都好,所以我唯独没有填报甘肃。 此外,之所以我不愿意来,因为当时我思想上总认为敦煌是个文博单位,文物博物馆。在我印象里,西安博物馆里都是七老八十的老头,迈上八字步,老气横秋……我当时只希望和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在一起。 当然,我也不能说,这是纪律。不过到这里来以后,慢慢了解也就习惯了。 毕业后被分配到敦煌,出发前对敦煌有了解吗? 这就要讲到著名美术家王子云。他可能比常书鸿还大一两岁,他搞雕塑创作非常老牌,包括中央美院的刘开渠,当年也是受王子云的启蒙。 1942年,张大千到莫高窟断断续续搞临摹创作了三年,是个人行

文档评论(0)

jixujianch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