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概述.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豆粕概述.doc

PAGE 1 豆粕概述 豆粕是大豆经提取油后的副产品,各类油粕中用途最广的一种。豆粕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饲养业与饲料加工业,大约85%的豆粕用于家禽和生猪的饲养。根据提取方法不同可将豆粕分为一浸豆粕和二浸豆粕:用浸提法提取豆油后得到的副产品为一浸豆粕;压榨取油后再经过浸提取油后得到的副产品称为二浸豆粕。一浸豆粕的生产工艺较为先进,蛋白质含量高,是目前国内外现货市场上流通的主要产品。 豆粕一般加工流程为:油脂厂购入大豆→去杂→破碎→加温并调整水分含量→压成片并继续调整水分→加溶剂喷淋以淬取豆油→脱溶剂→豆粕生成(去皮豆粕是先去皮后浸提)。 1.豆粕的分类及区别 饲料用大豆粕(GB/T19541-2004)将豆粕分为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两种,具体技术指标见表1。 表1 技术指标及质量分级 项目 带皮大豆粕 去皮大豆粕 一级 二级 一级 二级 水分/(%) ≤12.0 ≤13.0 ≤12.0 ≤13.0 粗蛋白质/(%) ≥44.0 ≥42.0 ≥48.0 ≥46.0 粗纤维/(%) ≤7.0 ≤3.5 ≤4.5 粗灰分/(%) ≤7.0 ≤7.0 尿素酶活性(以氨态氮计)/[mg/min·g] ≤0.3 ≤0.3 氢氧化钾蛋白质溶解度/(%) ≥70.0 ≥70.0 注:粗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三项指标均以88%或者87%干物质为基础计算 与普通豆粕相比,去皮豆粕是采用先去皮后浸提的加工工艺生产而成;加工中分离出的豆皮约占大豆重量的8%,占大豆体积的10%。由于豆皮的主要组分是细胞壁或植物纤维素,很难被猪、鸡等单胃动物消化吸收,因此去皮豆粕具有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氨基酸消化利用率高的优点。除此之外,去皮豆粕最主要的优势还在于其本身含有较高的能量和蛋白质,从而在配方中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来容纳玉米,并减少价格昂贵的油脂用量。 除了营养素含量的差异外,畜禽对普通豆粕和去皮豆粕的利用率也有所不同。康玉凡等(2003)用玉米淀粉-豆粕型半纯合日粮对生长猪的研究表明,去皮豆粕和普通豆粕的粗蛋白质消化率分别为93.01%和91.62%。易中华等(2006)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 比较去皮豆粕和普通豆粕对肉鸡生产性能及营养素利用率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去皮豆粕对各阶段肉鸡的采食量、增重及料重比均无显著影响(P> 0.05);去皮豆粕组饲粮粗蛋白质利用率比普通豆粕组提高8.80 %(P<0.05),去皮豆粕组饲粮粗灰分、钙、磷利用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54 %、4.63 %、4.37 %,但差异均不显著( P>0.05)。 2.豆粕的营养特性 美国依利诺斯大学的一次实验表明, 豆粕具有同猪肉一样的高蛋白, 却不含影响营养消化的低糖酸盐。豆粕中粗蛋白质含量43%左右,有的高达48%,赖氨酸2.5% ~3.0%、色氨酸0.6% ~0.7%、蛋氨酸0.5%~0.7%、胱氨酸0.5%~0.8%、胡萝卜素0.2 mg/kg~0.4mg/kg、硫胺素3mg/kg~6mg/kg、核黄素3mg/kg~6 mg/kg、烟酸15mg/kg~30mg/kg、胆碱2200 mg/kg~2800 mg/kg。粗纤维主要来自豆皮,无氮浸出物、B族维生素与淀粉含量低, 矿物质含量少。豆粕除含硫氨基酸欠缺外,具有较平衡的氨基酸组成,尤其是其他植物性饲料易缺的赖氨酸,是畜禽最重要的植物性蛋白源。据报道,鱼类对豆粕的蛋白质消化率颇高(鲤鱼96%、虹鳟75%、美国河鲶84%);近年来,由于捕捞过度等原因, 供给的短缺使鱼粉价格居高不下, 由此豆粕开始取代鱼粉应用于水产养殖业中,并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豆粕中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影响动物对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进而危害畜禽健康和导致生产性能的下降。 2.1 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 豆粕中抗营养因子主要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低聚糖、大豆凝血素、植酸、脲酶、大豆抗原蛋白(致敏因子)及致甲状腺肿素等。按照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1)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剂、脲酶、凝血素、致甲状腺肿素、脂肪氧化酶;(2)热稳定抗营养因子,包括抗原蛋白、低聚糖、植酸;其特性、含量、不良影响具体见表2。 表2 豆粕中的各种抗营养因子 分类 抗营养因子 含量 不良影响 组成 热 不 稳 定 抗 营 养 因 子 胰蛋白酶抑制剂 2% 抑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活性,使蛋白质消化率下降;造成胰腺的补偿性反应,分泌过多的胰腺酶,含硫氨基酸内源代谢损失;引起肠胃中毒、胰脏肿大,消化吸收功能失调,出现腹泻,机体生长受抑制 多肽 或蛋白质 脲酶 0.02~0.35U/g 本身无毒性,适当条件下被激活,分解含氮化合物,降低蛋白氮的利用,引起肌体氨代谢障碍 酶蛋白 大豆凝集素 3% 与小肠壁上皮细胞表面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