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野生稻耐低磷性状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生态学专业论文.docxVIP

东乡野生稻耐低磷性状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生态学专业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东乡野生稻耐低磷性状的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生态学专业论文

摘 要 土壤有效磷含量严重匮乏和磷矿石资源即将耗竭是限制水稻生产的重要因 素。挖掘与利用近缘野生稻磷高效利用基因,培育耐低磷新品种是解决磷资源短 缺的最重要途径,对水稻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选用东乡野生稻为供体亲本,栽培稻协青早 B 为轮回亲本,构建的 BC1F10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大粒稻(耐低磷)、沪占七(低磷敏感)及双亲 为对照材料,进行苗期耐低磷种质的筛选和 QTL 定位,及对耐低磷渐渗系细胞 学观察。主要结果如下: 1.耐低磷株系筛选结果:利用东乡野生稻 BC1F10 回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中 234 个株系,采用石英砂培养法,待 2 叶 1 心时,分别用 1/2MS 培养液和低磷胁迫 处理;培养 28 天后,测定苗期株高、最大根长、根数、地上部鲜重等 10 个相对 表型数据,用平均值和标准差构建综合指数筛选耐低磷株系,初步筛选出 17 个 为耐低磷株系,分别为 7、26、35、64、66、67、107、121、123、169、171 等。 2.QTL 定位结果表明:通过使用 CIM 方法检测到 8 个性状上共有 22 个与耐 低磷相关的 QTL 位点,分别位于第 2、3、4、8 染色体上,其中 1 个相对最大根 长 QTL、2 个相对地上部鲜重 QTL、3 个相对地上部干重 QTL、2 个相对根鲜重 QTL、6 个相对根干重 QTL、4 个相对总干重 QTL、3 个相对总鲜重 QTL、1 个 相对叶龄 QTL。对表型的贡献率为 8.92%~47.90%,加性效应为 15.27% ~ 85.67%, 且在第 2 染色体的 RM29-RG157 区间和 RG157-RM262 区间,第 3 染色体的 RG510-RZ251 区间和 RM218-RZ313 区间检测到多个重叠 QTLs,这些区间的贡 献率和效应值都比较大,在这些重叠的区间可能存在控制水稻耐低磷主效 QTL 位点。 3.减数分裂行为观察结果: IL7 和 IL169 中 94.12%以上的花粉母细胞减数 分裂正常,花粉离体萌发率分别为(83.01±2.78)%和(81.94±1.70)%,与受体亲本无 显著性差异。在终变期,均观察到低频率异常染色体行为,如单价体、棒状二价 体、三价体、四价体等,及后期 I 存在落后染色体,表明其染色体组之间发生了 交换和重组。在粗线期,IL7 和 IL169 均观察到少量的双核仁,而其双亲都是单 核仁。经统计 IL7 和 IL169 染色体构型,IL7 为 0.23Ⅰ+11.85Ⅱ+0.01Ⅲ+0.01Ⅳ, IL169 为 0.41Ⅰ+11.72Ⅱ+0.01Ⅲ+0.01Ⅳ,表明两耐低磷渐渗系染色体构型也存在 一定的差异,这些特殊的染色体构型可能会对雌雄配子的育性产生影响。 关键词:东乡野生稻;耐低磷;QTL 定位;细胞学观察 Abstract Available phosphorus deficiency severely in soil is a major limiting factor for rice production. And the non-renewable phosphate rock will be exhausted. Therefore,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ssues on investig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phosphorus-deficiency tolerance genes from wild rice, which would provide some important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direction for development rice variety with phosphorus-deficiency tolerance. And it is a very important strategy for relieving the shortage of phosphorus resources. It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high and stable yield of rice. We use Dongxiang wild rice as the donor parent, and Xieqingzao B as recurrent parent to construct BC1F10 Backcross inbred lines, which were used to Sereening of seedling tolerance to low phosphorus Rice, QTL ma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