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出处谁识其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进退出处 谁识其心   摘 要:元初隐士刘因虽以理学著称,但其诗歌创作在元诗中占有相当分量,成就卓著。学者多喜对其归隐原因进行探讨,或对其诗歌进行分类研究,这都不能全面地认识刘因其人、其诗。本文力求从对其诗歌的分析中发掘刘因的心路历程,从而探讨诗人进退出处的真正缘由,进而全面地认识刘因其人、其诗。   关键词:刘因 进退出处 诗歌创作   近来翻阅邓绍基的《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书中介绍了许多元代的文人诗家,其中元初集名儒、隐士及诗人身份于一体的刘因在众人中甚是突出,这引起了笔者进一步阅读刘因诗文的想法。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发现后人对其评价甚高。虞集说:“以予观乎国朝混一之初,北方之学者,高明坚勇孰有过于静修(刘因)者哉!”(《安敬仲文集序》)欧阳玄在《静修先生(刘因)画像赞》中说:“则其志不欲遗世而独往也明矣,亦将从周公、孔子之后,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者邪!”清人全祖望甚至把他和许衡并称为“北方两大儒”。这些评论是否公允呢?我们不妨具体透过刘因及其诗歌创作来认识。   刘因(1249―1293),字梦吉。保定容城(今属河北)人。早年丧父,家贫,不妄与人接交,在乡里授徒度日。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自题居室“静修”。由不忽木举荐于朝,元世祖至元十九年,擢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以母病辞归。至元二十八年召入朝,准备授以集贤学士,称病固辞,并上书丞相以明心意,元世祖表示:“古有所谓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欤!”由其生平经历可知,刘因一生为官不过数月,基本上过着隐逸生活。后人的确把他归为隐士,甚至对其两次辞官的原因作了种种推测。明代中叶的邵宝从传统“夷夏之防”的角度分析,赞同尊奉刘因“从祀孔庙”的说法。明人马平原为刘因自己说的辞官不就是因为“不如此,则道不尊”作解释,元朝统一初期国纲不立,奸臣横肆,元世祖忽必烈虽然有图治之心,却难改酷烈嗜杀的蒙人习性,刘因渐渐感到他不像“大有为之主”,故“决去不顾耳”。(《宋元学案补遗》)清人全祖望从遗民情结出发,认为刘因不愿仕元是出自悲宋、金之亡,“故南悲临安,北怅蔡州,集贤虽勉受命,终敝履去之。”(《宋元学案》)然而,刘因辞官不就的缘由是不是真的如这些人猜测的呢?时人张养浩曾作《挽刘梦吉先生》:“一生怀抱谁能识,他日休猜作逸民。”可见刘因一生的志向不仅限于隐逸,只对其隐士身份进行探讨是不足以全面认识刘因其人的。那么,生于元初的他到底有怎样的“怀抱”呢?这当然只能从其作品的实际出发去寻求答案。   “因天资绝人,三岁识书,日记千百言,过目即成诵,六岁能诗,七岁能属文,落笔惊人”。再加上刘因早年治经学,后又致力于理学,传统儒家以道自任的参政意识、积极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对其产生的影响,都意味着刘因不可能甘当平庸之辈。他在15岁时,就已立下“整顿乾坤了,千秋功名立”(《秋夕感怀》)的壮志。他自云“人生天地间,岂不志功名”(《拟古三首》)。他的“伟哉八尺躯,胆志世所稀”,“矫首望八荒,功业无可为”(《白马篇》),向读者展示了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少年形象。刘因出生于金亡后15年,长大成人时已是忽必烈统治时期,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祖上在前朝的那点荣耀早已感到淡漠,更别说“对金源承平之日,格外怀念。面对新朝,独念旧国”了。这时的刘因对统一的元王朝充满了希望,亦欲施展宏图。在忽必烈起用汉儒的那段时间里,这个“世为儒家”的弟子,满怀雄心,跃跃欲试。故至元十九年,刘因一召而起。他写于后来的《呈保定诸公》,可以说是他早年远大抱负的坦诚披露:   因幼有大志,早游翰墨场。   八龄书草字,观者如诸墙。   九龄与太元,十二能文章。   遨游坟索圃,期登颜礼堂。   远攀鲍谢驾,径入曹刘乡。   诗操苏李髓,赋薰斑马香。   衙官宾屈宋,伯仲齿庐王。   斯文元李徒,我当拜其旁。   呼我刘昌谷,许我参翱翔。   眼高四海士,儿子空奔忙。   俗物付脱略,壮节志坚刚。   全诗充满了“区区寸草心,依然报朝旭”(《和归田园居》)的济世凌云之气。在这里,刘因作为元初的文人,他的心态是积极向上的,丝毫没有出世之心。   然而,“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是中国文人恪守的行藏原则。至元十九年刘因一召而起后任右赞善大夫,他的实际工作只是教授不懂汉族文化的近侍子弟。“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为官期间,刘因不能与在朝的其他官员友好交往,压抑的职场氛围和“愿清黄河源,一洗万里流”(《和读山海经》)的抱负得不到真正的施展让其大失所望。另外,元王朝以武力征服宋金,统一全国,对于汉文化的推行并非尽其全力,王朝内部的争权夺利及其本身的习性修养也大异于汉人,致使刘因对元朝的态度也由支持元朝统一并誓立千秋功名转向不肯入仕元朝,故刘因第一次的官场生涯“以母疾辞归”告终。   当刘因第二次被征召入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