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释燕蓟“勃、碣之间一都会”
摘要:秦汉时期的幽燕,地处古代中国农牧业两大自然经济区域交汇地带,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兼备,自然资源丰富,形成该地区独具特色的农牧业生产。燕都蓟城交通便利,“富冠海内”,商业繁荣,既是北方手工业中心,又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大都会,各民族经济交流的中心。
关键词: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农耕时期;燕;蓟;都会;农牧业;手工业;商业;中转贸易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5)06-0129-03
幽燕地区的农业生产,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形成独具特色的农牧业生产。燕都蓟城,交通非常便利,商业繁荣,“富冠海内”,成为当时北方重要的手工业中心和商业大都市,以及北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史记?货殖列传》:“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东有鱼盐枣栗之饶。北临乌桓、夫余,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汉书?地理志》:“燕地,尾、箕分野也。武王定殷,封召公于燕,其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勃海之安次,皆燕分也。乐浪、玄菟,亦宜属焉……蓟,南通齐、赵,勃、碣之间一都会也。”从广义上看,燕国的封疆,大致相当于《地理志》之涿郡、渤海、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国以及涿郡、渤海郡之数县之地[1](P94),即西汉幽州刺史部的主要辖区,其政治经济重心,乃是以蓟城为主体的广阳地区[2](P11)。
一
在农耕时代,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属于整个社会经济部门的支柱产业。秦汉时期的幽燕,地处古代中国农业与畜牧业两大自然经济区域的交汇地带,平原、丘陵、山地、河流、湖泊兼备,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当地居民就已经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3](P91-97)。《周礼》:职方氏,幽州,其谷宜三种。郑玄:三种,黍、稷、稻。贾公彦:幽州“西与冀州相接,冀州皆黍稷,幽州见宜稻,故知三种黍、稷、稻也。”[4](P863)《逸周书》亦云:幽州,其畜宜四扰,其谷宜三种。黄怀信:三种,黍、稷、稻也[5](P92-93)。东汉时期,渔阳太守张堪,曾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6](P1100)《论衡?定贤篇》:“燕有谷,气寒,不生五谷。邹衍吹律致气,既,寒更为温,燕以种黍,黍生丰熟,到今名之曰‘黍谷’”。刘向《别录》:“邹衍在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五谷。邹子居之,吹律而温至黍生,今名黍谷”[7](P1840)。燕蓟以南的平原,地势平坦,灌溉便利,号为“膏腴之地”[8](P2532),是幽燕最重要的农业区域,主要种植黍、稷、稻等粮食作物。
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条件,有利于燕蓟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在幽燕农业生产中,植桑、养蚕居于重要地位。《晏子春秋》:“丝蚕于燕”[9](P229)。《货殖列传》:“燕、代田畜而事桑”。直到魏晋时期,幽燕地区桑林仍然随处可见。虞信《燕歌行》:“桑叶纷纷落蓟门。”[10] (P17)曹植《燕歌》:“出自蓟北门,遥望湖池桑。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11] (P2394)《英雄记》:“幽州岁岁不登,人相食,有蝗旱之灾,民人始知采稆,以枣椹为粮。”[12] (P166)蚕丝成为幽燕丝织业生产部门重要的原料来源。大葆台一号墓出土纺织品12件,主要是绢类、刺绣、漆纱冠和组带,绣工精细,针法灵活,随葬物有带壳的小米、栗、枣,二号墓亦有小米、枣、鸡、猪等随葬,这些随葬品,多是当地的土特产[13](P56-60;P63;P73)。
燕国山林资源丰富,果树的栽培,尤其是优质果树的种植,十分普遍。《汉书?地理志》:“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战国策?燕策一》:“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14] (P576)著名的土特产枣、栗等,质地优良。据《密云县志》记载:“密云产枣,小者佳”。《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五方皆有栗,惟渔阳、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11] (P2390)。《史记?货殖列传》:燕“有鱼盐枣栗之饶”,“燕、秦千树栗”,果树栽培,成为幽燕居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
燕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与生产工具的改进,铁制农具的推广密不可分。早在战国时期,犁锄、镢、镐、五齿耙等铁制农具已广泛使用,这些铁制农具,在河北燕下都等遗址多有出土,至西汉时期,铁制农具进一步推广,主要有铁镢、铁锄、铁库铲、铁楼角等。清河古城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有:锄、铲、斧、楼犁,以及2件铁犁铧。铧身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