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行豫西南四百年的内乡宛梆
位于河南省内乡县的内乡宛梆剧团,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宛梆剧种专业剧团,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 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9月,内乡宛梆剧团剧目《清明案》,在河南省第三届县(区)级暨民营文艺院团戏剧大赛中,一举囊括了大赛剧目一等奖和音乐创作、表演等共十多个单项奖,让更多观众领略了风行豫西南四百年,号称“天下第一团”的内乡宛梆风采。
地方戏曲的发展演变
戏剧起源于歌舞,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诗经》和《楚辞?九歌》中便有祭祀的舞乐,供巫来祝颂人的祖先或神灵,这种舞乐就包含了萌芽状态的戏剧因素。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逐渐变成有故事、对话和人物的戏剧。宋金时期,在唐参军戏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出了宋杂剧和金院本,构成了戏剧的雏形。到元代,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说唱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先前各种表演艺术,正式形成了我国完整而成熟的戏剧形式“元杂剧”。由于南戏地方特点较强,后来在发展中便形成了四大声腔系统:海盐、弋阳、余姚和昆山。初而弋阳继而昆腔风行一时,并推向全国。在昆腔走向衰落之际,出现了地方戏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地方戏在京城融合成一个新剧种“京戏”,集古典戏剧之大成,它的诞生标志着古典戏曲的终幕已经来临。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文化宝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文化生活中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品种。经过八百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地方戏曲剧种达360个以上,是世界上剧种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别具风采。
剧种特别的内乡宛梆
中国地方戏分别属于“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与皮黄调五大声腔系统。梆子腔自明代在陕西诞生后,流传极广,秦腔、晋剧、豫剧都属于梆子腔。梆子腔名称的来历,大概与乐器中有两根表达节奏用的枣木梆有关。
据新编《戏剧志》记载:宛梆是明末李自成义军把陕西戏“东路秦腔”(同州梆子)作为军中戏,带到南阳、襄阳一带,此后与南阳地方民间歌调相互融合而成。宛梆是生长并流行在河南南阳的地方戏,形成于明末,完臻于清代,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优秀的珍稀剧种,比京剧、豫剧、曲剧、越调更古老。很早人们称它为“南阳调、老梆子、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为宛,解放后,改名为“宛梆”。
宛梆作为一个戏曲种类,与其它剧种相比有其独特性,曲调丰富,唱腔激昂悲壮。其音乐属板腔体系,主弦为秦腔早期大弦,发音高亢清亮,与枣木梆子搭配融为一体,形成独有风格,唱腔分为本腔与假腔(亦称“花腔”、“后腔”),各类板式中皆有本腔与假腔相配,男声用大本嗓,给人以粗犷、豪迈、奔放、明朗的感觉。特别是女声唱腔中的高八度呕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梆胡发出的“唧唧”声,犹如鸟鸣,堪称中华戏曲一绝。花腔是宛梆声腔艺术中,比较突出和独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各类板式的结构中都有花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皆可用之。花腔接于二本腔之后,是一种比二本腔还要高八度的假嗓无字行腔,它的使用为板式和感情的需要所决定,和本腔一样,喜、怒、哀、乐各种感情均可表达。“慢板”中的“工字调”、“流水”,“二八”中的“花扬腔”能使听者悦目赏心,而各种哭腔则又使人牵魂挂肠。花脸的唱腔苍劲雄健,别具一格。
宛梆的板类大体分为四大部分:慢板类、流水板类、二八板类、散板类。传统剧目有“四征”、“四铡”、“八大山”、“大、小十八本”等数百个。其中四征又分《雷振海征北》、《马三保征东》等男“四征”和《穆桂英征东》、《樊梨花征西》等女“四征”,以及《秦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扫北》等武生戏;四铡有《铡西宫》、《铡越王》等;八大山有《两郎山》、《豹头山》、《青铜山》等征战戏。
宛梆的通常调门有慢板、流水、二八、散板四大部分,传统乐器有大弦、二弦、坠胡、月琴、唢呐、小锣、手镲、板鼓、大锣、大镲、大鼓、枣木梆子等。上世纪50年代始,试探性引进和改进使用低音坠胡、钢丝三弦及二胡、笙、笛、闷子等,枣木梆子改用檀木梆子,将原剧种纯激越高亢、悲凉、粗犷音乐改革为明快宽广、悠扬的旋律。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现代管乐器及琵琶、三弦等。
内乡宛梆的四百春秋
清代中期,宛梆在南阳地区盛行,各县民间的春祈秋报、婚丧嫁娶多唱宛梆,其流行程度极为普及。到处流传着“扛起锄头上南岗,嘴里哼着梆子腔”、“桃黍高粱地里喊乱弹”的民谣。其班社更是星罗棋布,遍及南阳各县,曾同时拥有上百家宛梆戏班,时有内乡夏馆镇人张珊开办第一个名为“公义”班的宛梆科班,名角荟萃,箱具齐全,先后培养了著名武丑王老四等诸多艺术人才。“公义”班由赤眉齐俊显任戏主之后,请来著名演员王春生掌班及著名红脸翟道三、著名黑头杜林保相继加入该班,使“公义”班的名声大振,成为宛属各县梆子班无人匹敌的班社。
在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