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研究

上党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研究   梆子腔大致形成于明末清初,公认的观点是梆子腔形成于晋、陕、豫的三角地带,之后向各地流传。梆子戏在山西境内是由南向北流传。山西南部的是“蒲州梆子”(现多称“蒲剧”),向北流传后形成了两个剧种,即现在流行于山西中部、北部的“中路梆子”(现又称“晋剧”)和“北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中路梆子是同脉,尤其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的关系更为亲近,可以说中路梆子唱腔是北路梆子的新腔。扎根于晋东南的称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与蒲州梆子及其同脉的中路和北路梆子的历史关系尚无确定。对此,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讨论。      一、 形成时间   1.上党梆子形成时间   1978年7月,晋东南行署文化局原双喜等人在晋城市东南15公里处的青莲寺发现了凤台县(今晋城市)鸣凤班修路、重修玄帝宫残碑一座。此碑两面刻字,一边是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记鸣凤班修路事,一边是道光九年(1829年)记鸣凤班重修玄帝宫事。文中“有鸣凤班者行戏四十余年矣”之语,从1829年上数40年应为1789年。据“泽州舞台题壁”考记载,鸣凤班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正月二十在下村乡扬庄村有演出剧目,这可证上党梆子在1789年左右业已行成。   2.蒲州梆子形成时间    1951年出版的《新戏曲》第二卷一期刊载署名大兵的《谈山西梆子》文章,其中谈到1938年曾在龙王?{见到明嘉靖年间(1522―1566)龙王庙《重修乐楼记》碑刻上,有“正月吉日由蒲州义和班献演” 字样。由所记述的文字看,这个来自晋陕豫黄河三角洲地区蒲州的“义和班”应是一个戏曲职业班社。      二、形成的文化背景   1.上党梆子形成的文化背景   上党梆子由于其产生并主要流传于秦汉时期的上党郡而得名。关于上党梆子的起源,一般认为它形成于泽州(今山西晋城),主要流传于晋东南古上党郡(今晋城、长治市)地区。   从唱腔上讲,北宋时期,泽州籍艺人孔三传,根据上党地区的“唱赚”\+①创立了“诸宫调”,诸宫调的产生加速了元杂剧的发展。   从创作主体上讲,北宋末,金人攻陷汴梁,掳王室、官宦、艺人北上云中,途经上党时,因山高路险,逃者过半,大批乐户因此留在了上党。宫廷专业艺人的加入对上党地区的戏曲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们也成为上党地区迎神赛社献艺的主体。   2.蒲州梆子形成的文化背景    从创作主体上讲,明成祖即位后,曾将一部分不服其位的皇亲国戚或贬官降职,或废为庶人,这些乐户也随他们的主子一起被遣散。蒲州在永乐年间就遣散来大批乐户,这就是就后来的“山陕乐户”。供上层统治阶级享乐的乐户的到来,为蒲州梆子的形成带来了新的元素。    从唱腔、声腔上讲,联系到明代晋南、陕北、豫西继续流行着弹词、宝卷、劝善调、鼓词等说唱艺术,以及说唱艺人以弦书类、琴书类、道情类、牌子曲类等多种演唱形式四处游走,对蒲州梆子声腔来源的解释,一说出自北曲遗响与山陕民歌小曲、说唱结合的弦索调;一说脱胎于民间的锣鼓杂戏。    从成熟戏曲对其的影响看,首先是清戏的影响。明万历时期青阳腔流入湖北形成清戏,后经河南传入山西万泉(今属万荣县),当地群众亦称之为“清戏”,至今保留有据万历抄本复抄的《黄金印》、《三元记》、《涌泉记》、《陈可忠》等四个清代抄本(均为全本)。      三、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上党梆子的地方习俗    上党地区最具特色的习俗是民间音乐组织八音会。八音会组织很普遍,只要有十几户的村庄,就会有八音会;大村会有两三个。据说八音会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但到底有多久,无从查考。八音会的活动主要是参加朝山进香、迎神赛社,以及一些民间的风俗性活动,如:婚丧嫁娶、闹房、暖房、闹寿等。八音会的演奏者、观众都来自普通民众,它的活动形式、活动范围、服务对象也都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其次,上党民间有好多驱疫禳灾迎福的活动,如晋城、阳城、沁水的“冲瘟”(扮钟馗、小鬼和老虎,在鼓乐导引下,到民户去鸣枚鞭炮,“驱除瘟疫”);阳城东乡的“送子”(高?C神夫妇在鼓乐导引下,为新婚夫妇送泥塑彩色小儿);长子一带的“鞭打癀痨鬼”(庙会时钟馗在街上追打由人妆扮的“癀痨鬼”,追到台上吊打);陵川乡间的“五鬼盘叉”(五个小鬼奉命来提不孝妇,经过滚扑追打,最后缚住。    再次,泽州秧歌是流行于原泽州府地区的一个小剧种。它的小锣出场和接唱时的锣鼓点和上党梆子的小锣出场与[一马三箭]开始的锣鼓点很相似。泽州秧歌的形成比上党梆子晚,可能是它从上党梆子中吸取的;当然,也不能否定它是上党地区的民间音乐为梆子和秧歌所吸取。   2.蒲州梆子的民间习俗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讲,一个地方的民间风俗是由很多原因综合作用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生活思想状态。山西晋南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繁衍生息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