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荀子,韩子,庄子
孟子
一、孟子的生命情调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是继孔子之后,中国伟大的儒家。他是战国时代邹国人(今山东省邹县),他并未受业于子思,而是以孔子私淑弟子自居,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开账授徒。孟子生活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已崩而未溃,各国战争频仍以争夺中国的主导权的战国时代,(公元前403-前222年),他奔走各国,游说诸侯,批杨墨,驳农家,斥告子,在乱世中展现他特殊的风格与人格。
(一)孟子的人格特质: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
1、强韧的生命力。在那段迅雷风烈的的战国乱世中,孟子不随俗俯仰,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以雄浑有力的方式批判时代的堕落,与功利主义作斗争。
2、强烈的使命感。“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刚直的气概。他斥责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所畏也 。”《孟子·梁惠王上》他批判杨朱与墨子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3、孟子对他的时代的认知:急功近利风气的弥漫。政治的黑暗与堕落。攻伐征战的频繁。
这样的时代让他“不得已”批判,并在激烈的批判中导引时代走向他理想中的正途。
(二)、孟子的游历生活
孟子眼中有四种圣人:以伯夷为代表、以清高自我期许、高亢其志,不同流合污的“圣之清者”;以伊尹为代表、以天下为己任的“圣之任者”;以柳下惠为代表虽洁身自好,但待人敦厚宽和的“圣之知者”;以孔子为代表的行止进退完全听从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之时者”。他以孔子为典范,对他瞻仰景从。
孟子学习孔子毕生为人处世那种建构在深刻的时间意识之上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三)理想的追寻:
孟子认为知识分子就应该以具体的行动实践“仁义”这种价值规范,他认为士就应该“尚志”《孟子·尽心上》孟子大概在齐威王(在位于公元前357-前320年)的时候曾游于齐,后来遍历宋、滕、薛诸国,回到邹国,再游梁国,最后在齐宣王(在位于公元前319-前301年)的时候再度来齐国,最后在 公元前312年离开齐国,结束周游各国的生活,这是一段理想追寻的历程。
二、《孟子》的介绍
《孟子》内书有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各分上下,近3.5万字,外书四篇,《性善变》《文说》《孝经》《为政》。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的资格,破坏了宗法等级制,破坏了奴隶制下君臣关系原则。他具有“王法不屈”“不阿私亲”的法制倾向。
4、孟子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他反复劝齐宣王将自己融入人民群众当中,以人民的好恶为好恶,以人民的意志作为意志,以民意的归依作为政权转移的标准。
(三)教育思想
教者身正,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他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一乐。《尽心上》他反对自以为是,认为“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滕公下》
1、重视道德教化。“申之以孝悌之意。”教育的内容是“明人伦”“居仁由义”即通晓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教育要“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尽心下》要开启民智,维护社会秩序。还要培养精神境界高的人。他所谓的精神境界主要是:(1)“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政治上有刚正的气节。2)“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尚公的社会思想。(3)“万物皆备于我”《尽心上》天人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2、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结合。“仁且智”须明六经六艺。
3、凡人都可以入学,来者不拒。“圣人与我同类也。”《告子上》
4、因材施教,培养专才。
5、实行淘汰制,“教亦多术”这种“不教之教”要激励学生使之奋发。
6、引导独立思考。“梓匠、轮舆能使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尽心下》他的教育是心的淬炼,主张进行自我教育。
7、学贵持之以恒。“君子之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
8、重视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在《孟子·告子上》和《孟子·尽心上》中他强调了时空条件如富岁、凶岁、肥地等客观环境对人的心性修养会造成影响。
9、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性。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滕文公下》孟子所认为的教育在于促使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之整体的觉醒。他强调客观环境对于一个人的主体性会有所影响。孟子谈到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时,重视的是主管功夫的修养成就,来转化或超越客观环境的局限性。
(四)哲学思想:心、性、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
1、心、性在孟子的思想中同实异名。他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种心,即仁义道德的四端,亦是人性中的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滕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