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新
第1节 人际关系综述;1.2 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1、符号互动论;2、场合交往论;3、自我呈现论;4、社会交换论;;;5、T组理论;(二)人际反应特质理论;;(三)人际激励理论;1、3 人际交往的经典实验;;1、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讨论: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是内聚还是内耗?;(4)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5)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2.内聚
(1)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讦自己,屈己以从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2)钱穆:“故西方有个人主义而中国无之。依中国观念,亦可谓先有家,乃有己。先有国,乃有家。先天下,乃始有国。先有一共通之大同,乃始有各别之小异。”;3.两者兼有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植于中国人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中国人并不总是处处都像‘一盘散沙’。在他们所关切的亲属和地方性组织的内部,他们相互粘附在一起就像最坚硬的粘土。而一旦对个人的要求超出他们对基本团体忠诚的限度,中国人就会暴露出‘散沙’的特点。”;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论述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特征是,不可避免的再次触及到了中国人究竟是个体主义的还是群体主义的这一主题。讨论的基本结果和上述许烺光观点大致相同,即中国人的群体意识本身就兼有群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或内聚和内耗两方面的因素,他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现方式。;1.5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人情、人伦、人缘;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也是一种交换行为,或者说人和人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尤其是社会性的交换关系是通过“人情”的。在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介,或者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 ; 2.人伦,就是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这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而内在心理是仁。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3.人缘或曰缘份指“人与人之间由命中注定的遇合的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 造成中国人重视“缘”主要因素有两个:
其一,由于传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乡土社会,乡民们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故而形成了很强的宿命观念;
其二,自唐代以后佛教进入中国,其“因缘果报”之说以及前世、来世、轮回等宿命观念对中国人解释现实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缘的社会功能:
第一,在双方初识的过程中,缘有快速促进或催化的作用。“有缘”或“无缘”其实都是一种“第一印像”,它们决定着双方对发展彼此关系的看法。
第二, 在人际关系成功或失败之后,缘是一种有效的自我防御和社会防卫方法。
第三,在社会生活中,缘可使某种社会关系的缺乏得到合理化的解释。 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缘有一种“自验成真的预言”的作用。 ;第2节 人际吸引:喜欢他人和爱他人;归属需要
研究发现,所有文化的中的人们,无论在学校、工作场所还是在家庭中,被故意回避——避开、转移视线或默然以对——是一种什么滋味呢?人们(尤其是女性)对排斥的反映通常是抑郁、焦虑、赶到情感被伤害并努力修复关系,以至最后陷入孤僻。; 被人小瞧也会令人厌恶。即使在虚拟世界中,被一个永远不可能见面的人拒绝,也会引起挫折感。艾森伯格(2003)等人的报告认为社会排斥诱发了与身体疼痛所致的相似的大脑反应。而且也是暴力产生的原因。
暴力产生的原因:暴躁的脾气加上社会排斥。科里等人研究了在1995—2001年发生的15起校园枪击案中,有13起的攻击者,都有过被别人排斥、欺负或是失恋的经历。;2.1 什么造就了友谊和吸引(p69);一、情境因素; 为什么接近会诱发喜欢呢?
易得性
曝光反映(mere exposure),熟悉能够引起喜欢。广告商和政治家。广告学;选举;对熟悉人的喜爱和适应。关于乐曲的实验,即使不能辨别真正的曲子,但以前听过的往往是他们最为喜欢的。;(二)结群或集群性;(三)情绪体验;二、个人特质因素;(一) 外表吸引力; 要说外貌不重要,其实,那只不过是我们拒绝承认现实对我们的影响的又一个例证而已。因为现在有许多研究都显示:外貌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措施研究报告.docx VIP
- 2023年云南省劳动合同书电子版(5篇).doc VIP
- 医德医风考核表模板.pdf VIP
- 单证员招聘笔试题及解答(某大型国企).docx VIP
- 事业单位市场监督管理局面试真题及答案.docx VIP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5ppt课件.pptx VIP
- “任务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doc VIP
- 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化校园项目策划用户需求书.doc VIP
- 【教学创新大赛】《分子生物学》教学创新成果报告.pdf VIP
- 质量管理工具及其应用指导之2:理解组织及其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过程方法和策划类(雷泽佳编制2024A0).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