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年中考作文预测之材料作文信仰构思和演练
2016年中考作文预测之材料作文信仰构思和演练
【仿真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说:“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有人说,中国人目前没有信仰,所以速成鸡、毒胶囊、毒生姜才会泛滥;也有说,中国人目前有明确的信仰,民主、公正、法制、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无数人反复践行;也有人说,我们正走在寻找信仰的路上……
读完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导引】
本试题材料的核心词语是“信仰”,所以考生只需以“信仰”为话题,紧扣材料的三个观点任选其一或辩证分析立意均属切合题意。如以第一句为切入点,考生可批判当今社会信仰缺失的现状,进而分析其实质与危害,呼唤信仰的回归;如以第二句为切入点,考生可讴歌信仰的力量,呼唤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这个社会,发现生活的美;如以第三句为切入点,考生可采取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信仰的状况,即既没有丧失,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同时,在文体的选择上,考生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
【推荐素材】
认为艺术家的自由在于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么是错误的。这是胡作非为者的自由。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信仰是精神的劳动,动物是没有信仰的。野蛮人和原始人有的只是恐怖和疑惑,只有高尚的组织体,才能达到信仰。
――契诃夫
屠呦呦PK黄晓明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其研究成果拯救了、拯救着、还将会拯救无数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8日,演员黄晓明在上海举办婚礼。据媒体报道说,这场盛大的婚礼开了上百桌,来了“大半个娱乐圈”,堵了半条上海市市中心的延安中路。
当电视、广播、APP新闻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铺天盖地全是黄晓明结婚消息的时候,屠呦呦的报道却明显冷清了很多,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屠呦呦是谁。
于是,有网友评论:当黄晓明婚礼因参加的大牌明星太多,导致上海市浦东和虹桥两个机场几近瘫痪,婚礼现场比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隆重的时候,让我不禁想问: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当黄晓明挥金如土,婚礼奢华,费用达两亿的时候,而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呕心沥血,一生奉献,奖金却只能在北京买半个客厅,所获报酬远比不得Angelababy一季录《奔跑吧,兄弟!》的收入的时候,让我不禁想问:“难道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演艺圈推动的吗?”
当屠呦呦以身试药,历尽坎坷,若未获诺贝尔奖,必将终身默默无闻;即使得奖,带来的是争论,更被某些人吐槽的时候,我不敢想象,多少勤恳努力的人会受到多大的价值观上的伤害。这真的不会让年轻人以为读书并没有什么用吗?
当然,也有网友评论:把黄晓明与屠呦呦放在一起比较是不合理的,因为科学家追求的是默默无闻,他们会刻意地远离媒体;而明星追求的是“曝光率”。
【运用点拨】
屠呦呦有屠呦呦的贡献方式,黄晓明有黄晓明的贡献方式,孰轻孰重何必一定要量化成三六九等,更有甚者一定要非此即彼、有她无他呢?但通过这场争论,也让我们看到了当今社会价值观与信仰的多元化。
废墟上的阅读者与走向刑场的犹太人
1940年10月22日,英国伦敦肯辛郡,有一座图书馆几乎被炸成废墟。这座名叫“荷兰屋”的图书馆,屋顶已被炸塌,钢筋、水泥、瓦砾遍地。
在硝烟弥漫的时刻,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这些严谨的英国人,在最残酷的岁月里,仍然衣冠楚楚,神色坦然。在废墟中,在大书架前,他们安静地阅读着,犹如老僧入定。
1940年,这三位读书人,向我们展示了某种信念的存在。
二战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纳粹法西斯对犹太人进行着残酷的折磨和疯狂屠杀,但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犹太人在那种极其艰难的时刻,在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生命的时光里,他们随身携带的竟是几本书。这些书除了《圣经》外,还有一些科学、自然、地理、文学方面的。
面对黑洞洞的枪口,许多犹太人走向刑场时,手里还紧紧地拿着一本书。面对犹太人的做法,连纳粹法西斯的士兵也不禁喟然长叹:这是一个真正不可战胜的民族。
【运用点拨】
在这些阅读者看来,阅读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更是一种信仰,它足以抵御尘世间任何艰难险阻,给人带来无穷的力量和信心。
发展中国家的金钱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