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文人画的审追求
宋元文人画的审美追求
傅合远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次重要的艺术变革,宋元丈人画表现出三个鲜明的审美追求:1、它以“画中有诗”、“境生象外”作为审美理想,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主观因紊。2、它以书法的笔妾技巧作为语言中介,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表现因素。3、它以提高艺术家的文化素养、艺术造诣为前提,突出了绘画创作中的人格因素。
关健词:文人画,笔妾趣味人格修养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它在宋元时代的发展与成熟,不仅是绘画史上的一次艺术变革,也是我国美学史上一次思想深化。文人画所体现出来的审美追求,最为充分地表现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倾向。因此,对文人画美学思想加以认真系统的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宋元美学的时代特征,总结中国美学的历史发展视律,有着积极的意义。
境生象外画中诗
美学家李泽厚曾指出,文人画的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①。这是一个十分敏锐而深刻的见解。但他又认为文人画的确立,是在“院体画随着赵宋王朝的覆灭而衰落、消失,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由宋代的宫廷画院,终于在社会条件的变异下,落到元代的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亦即文人手中了。文人画正式确立’,②。这却是有失偏颇和不符合历史实际的。笔者以为,文人画决不是在宋代院体画解体、消失之后,自然而然地“确立”的,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同院体画、画工画的比较中,对新的艺术价值、审美理想的自觉选择和追求。元代是文人画的成熟期,但推动文人画产生、发展和深化历史进程的,应是宋代人的开拓与创造。
北宋时代的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思想家,也是一位创造性地倡导和建构文人画理论、开辟绘画艺术表现新境界的人物。苏轼较早地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并指出了士人画与画工画的不同。在《跋宋汉杰画山》中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柄、当株,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苏轼认为士人画的特点,是“取其意气所到”,以少见多,故观其画如阅天下马,从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奔腾狂放、浩荡于胸的气势意象。而画工画则注重工形,只取“皮毛、色株”,不能俊发生奇,因而“看数尺许便倦”。在《王维、吴道子画》及《书摩洁蓝田烟雨图》中,苏轼又提出了“得之于象外”、“画中有诗”这个更具文人画本质特征的思想:“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墩。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们。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奄。摩洁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抵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洁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翻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枉无间言。”“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话之画,画中有诗。”由诗中可见,苏轼虽然对吴道子的画也极尽称道,称其“雄放”,“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以及“妙绝”等。他甚至还将吴道子的画与杜甫之诗,韩愈之文,颜真卿之字相并论③,称吴道子为二代“画圣’,。但当他以吴道子之画与王维之画作比较时,却又毫不客气地将吴道子打人“画工”之列。苏轼认为,吴道子的画虽技巧娴熟高妙,达到了物象造型生动、形神兼备的境界,而王维之画却“若其诗清且敦”,“画中有诗”。能使画之人物造型,“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翩谢笼樊”。能使画面产生一种想象力,实中见虚,景中生情,给人一种品之无尽、味之无穷的表现内涵和意蕴。因而王维之画比吴道子之画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也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画中能否见出诗意,能否见出艺术家主观表现的内在精神和意趣,是苏轼衡量、区分绘画艺术境界的高与低、表现力的强与弱、格调的雅与俗的标准。正是在此种认识的基础上,苏轼又在《书哪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提出“诗画一律”的主张。“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莺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强调绘画与作诗方法的一致性,要超越对客体物象“写生”、“传神”的局限,寓意于物,以小见大,笔简情深,开拓出想象的空间,给人以意会的余地,以达到境生象外,从“一点红”见出“无边春”的诗意效果。长期以来,绘画理论界不少人一直把“形似”与“传神”作为区分画工画与文人画的主要特征。认为苏轼等人所倡导的文人画就是反对“形似”而追求“传神”。其实,这种认识并未揭示出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没有深刻理解苏轼倡导文人画的理论价值和意义。笔者以为,区分画工画与文人画的关键已不仅仅在于“形似”与“传神”,而在于是否“画中有诗”,能否“得之于象外”,是再现客体物象之美,还是表现主体内在精神、意趣的区别。毫无疑问,由注重形似逼真到追求神采生动,这是我国绘画艺术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