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跟路(终稿).doc

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跟路(终稿).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北大商业评论-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跟路(终稿)

二次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吴晓波 章威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 吴晓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 章威,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1.中国制造的崛起 “一千年前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当之无愧的“中国”。一千年前的中国人用高科技换取原材料和资源,宋朝人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一千年前的中国工匠是各国急需的人才,是世界的珍宝。一千年前中国华北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一千年前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这篇最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文章用略带伤感的笔调,依稀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副被历史尘封的“制造大国”的幻影。然而一百年前的中国,却沦落为世界经济版图中任人宰割羔羊,“洋钉、洋火、洋灰、洋油……”,这些名字的背后写满了当时中国制造的羸弱、辛酸和屈辱。 当历史的巨轮驶入公元二十一世纪,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突破了30000亿元人民币大关,在世界制造总额的比例超过5﹪,位居世界第四,无数"MADE in CHINA"的商品正凭借其低廉的价格不断涌出国门,席卷世界。从贸易竞争指数(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除以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合)来看,中国绝大多数关键性制造业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在近十余年中有了显著的提升(表1)。2001年7月日本《产经新闻》首次提出,“在制造业方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工厂”。2004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名单中也开始出现了中国制造企业的身影(表2)。在强劲的制造业出口拉动下,中国外贸顺差一路飙升,2007年上半年则更达1125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顺差的三分之二,其中仅对老牌制造大国美国的顺差就达739亿美元……恍惚间,从世界第一的水泥到袜子、领带,那顶“制造大国”的桂冠又在千年之后重新落在了中国头上,许多人也因此而欣喜,甚至陶醉。 然而严酷的现实是,全球产品市场因中国的“买”而价扬,因中国的“卖”而价跌。缺了创新支撑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低质低价的事实却难以改观,“以低附加的衬衫换高附加值的喷气飞机”的故事妇孺皆知。中国也许称得上是"制造大国"但绝不是“制造强国”,更谈不上“创造大国”。但是,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何在? 表1 中国部分产品进出口及贸易竞争力情况 产品 名称 出口额(亿美元) 进口额(亿美元) 贸易竞争指数 1995 2005 1995 2005 1995 2005 增值 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 246.30 1076.61 101.38 234.45 0.362 0.642 0.280 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 115.42 3220.08 244.62 2711.19 -0.414 0.086 0.500 贱金属及其制品 45.51 570.86 78.44 565.93 -0.325 0.004 0.329 运输设备 22.03 284.1 61.62 198.35 -0.522 0.178 0.700 仪器设备及零附件 23.29 283.98 29.91 511.88 -0.188 -0.286 -0.098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6 表2入选《财富》世界500强的中国(大陆)制造企业及排名 2003前 2004 2005 2006 2007 无 宝钢集团372 宝钢集团309 宝钢集团296 宝钢集团307 上汽集团462 一汽集团448 一汽集团470 一汽集团385 上汽集团475 上汽集团402 2.模仿与创新的悖论 从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制造企业的全球化显然是从“模仿秀”开始的。低成本复制、技术合资、市场跟随……这些战略似乎总是挥之不去。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似乎很少与中国制造企业联系在一起。也许很多人还记得当年日本、韩国类似的“模仿秀”,但如今,众多的日本、韩国企业已经在制造业甚至某些高技术产业占据了优势地位。为什么会模仿,为什么要创新,模仿与创新是否矛盾……这些问题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规律,需要审慎的思考。 模仿与创新的悖论实际上是一种迷思。其论点是:第一,模仿会限制创新,一味模仿会丧失创新能力;第二,创新对尚未掌握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未必可取。事实似乎在说模仿才是最快的盈利手段。当然,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模仿和创新的分界并不是商业化的创意,而是技术,且完全对立。在这种迷思下,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无论选择模仿或创新,都将面临失败。 然而事实上,这个前提并不存在。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认为,由于同一个技术轨迹内的渐进积累性,模仿和创新过程的界限是模糊的,既定技术轨迹就注定了模仿前人的路径,模仿和创新可以在同一个技术轨迹上出现,渐进积累。然而,由于面对新兴市场,成熟的应用也仍然需要改进。这种改进最初仅

文档评论(0)

kari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